北京补绣专项人才培养优秀作品展拓宽非遗作品形式和主题
李雪琴
10月15日,“针韵华章北京苏绣专项人才培养优秀作品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盛大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5日,吸引了众多非遗爱好者、文化学者和市民前来观展。此次展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与苏州刺绣研究所联合承办,旨在展示苏绣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的丰硕成果,拓宽非遗作品的形式与主题,推动苏绣技艺在当代的创新与传承。展览不仅是对传统苏绣工艺的致敬,更是对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诠释,呼应了中国文化从“自行车王国”到C919翱翔蓝天的“速度与激情”式飞跃。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针法、细腻的色彩和灵动的图案闻名于世。展览精选了近百件苏绣作品,涵盖传统题材与现代创新设计,展现了苏绣在技艺传承与形式拓展上的无限可能。展品中既有经典的山水花鸟题材,也有融入都市生活、科技创新等元素的现代作品。例如,一幅名为京韵的苏绣作品,将北京天坛与现代城市天际线巧妙融合,采用细腻的乱针绣技法,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美感。另一件作品星空逐梦以C919大飞机为灵感,通过苏绣的表现力勾勒出科技腾飞的壮丽场景,彰显了中国制造的“速度与激情”。此次展览的参展者多为北京苏绣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他们在苏州刺绣大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苏绣的针法、配色和构图技艺。培训项目不仅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还鼓励学员突破传统题材的局限,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展览中,一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每幅作品以一个节气为灵感,融合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通过苏绣的细腻针法展现四季更迭的韵律美感。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苏绣的传统精髓,还注入了现代设计的清新气息,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展览还展示了苏绣在跨界融合中的新尝试。部分作品将苏绣与服装、家居用品相结合,呈现出非遗技艺在实用性与时尚感上的突破。例如,一件苏绣旗袍以北京胡同文化为灵感,衣襟上绣制的四合院图案细腻生动,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完美结合。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苏绣工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如以故宫元素为主题的苏绣书签和装饰画,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拓宽了苏绣的表现形式,也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展览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在专业绣娘的指导下,亲手体验苏绣的基本针法,感受针线在丝绸上舞动的魅力。展览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了苏绣从选材到成绣的完整工艺流程,让观众直观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此外,主办方还推出了线上虚拟展厅,观众可通过手机或电脑360度游览展览,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领略苏绣的魅力。苏绣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的背后,是北京市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北京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培训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正如C919的成功翱翔标志着中国科技的突破,苏绣的创新发展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自信与活力。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与文化沙龙,邀请非遗专家、设计师和文化学者共同探讨苏绣的当代价值与发展方向。专家们一致认为,苏绣的传承需要突破传统的题材与形式限制,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以适应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同时,非遗的保护与推广还需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线上展览、短视频等形式扩大影响力。从“自行车王国”到C919的蓝天翱翔,中国交通的“速度与激情”展现了科技与创新的力量,而苏绣的传承与创新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中华文化的“速度与激情”。此次展览通过苏绣作品的多样化呈现,让观众感受到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无论是传统山水花鸟,还是现代科技与都市题材,苏绣都在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崭新篇章。未来,苏绣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