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G实验室-十大进展-首次集中发布
北京6G实验室在北京分论坛集中发布十大进展,涵盖U6G高频通信、太赫兹远距、智能超表面、星地融合与AI编排,展示我国6G关键技术加速成型的路径与落地图景。
刘思瑶
2025年11月14日,在6G发展大会北京分论坛上,北京6G实验室首次集中发布了涵盖高频通信、智能超表面等核心方向的十大技术创新进展,标志着我国在6G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U6G速率里程碑与太赫兹远距传输
256TR U6G基站原型机跑出单用户下行20Gbps,这不是把网速拉到天花板,而是把“天花板”拆了重装。更高的阵列通道、更密的波束指向,让频谱像“多层立交桥”被反复利用,单点能力和广域容量一起抬升。 太赫兹端这边拿下30.4公里20Gbps的远距传输,像给“光纤的最后一公里”装上隐形翅膀。当海岛、油田、山地要临时铺设千兆回传,不必再掏出挖沟的预算,塔上加端,链路就能顶上去。
空间复用新范式:万级振子与智能超表面
万级振子电磁透镜把“天线越做越大”的思路拐了个弯:用透镜聚焦和相位塑形,百流级空分不是纸上谈兵,空域像被切成细密“车道”。叠加全息超表面天线阵列,波束赋形像3D打印,哪里需要哪里“刷”。 多站多RIS组网的实测,等于把“信号反射板”升级为“可编程路由器”。过去拐不过去的街角、楼间峡谷,现在用RIS“补一道光”,覆盖像打补丁一样灵活,室外死角和室内深处都能吃到稳态信号。
星地融合与车联卫星:把路修到天上
高中低轨协同组网不再是PPT工程:低轨广、 中轨稳、 高轨带宽厚,三轨协同像编队飞行,移动目标在海上、沙漠、林区也不掉线。车联卫星试验平台把车、天、云一并接入,山区隧道口、边境口岸、戈壁风场的车路协同都有了兜底链路。 当星地一体与U6G承载打配合,城市里靠密网,城际靠微波回传与RIS补盲,极区靠卫星直连。对运营侧,这是“零盲区”的商业雏形对产业侧,这是机器人、无人机与矿卡“全天候在线”的许可条。
通感一体与AI编排:把网络从“能用”推向“会用”
云化通感一体基站把通信与感知算力装进同一框,路侧能“看懂”速度、距离与材质,再把优先级回写进无线资源,车联网与智慧城市就不再抢话筒。端到端AI无线验证系统贯穿跨层处理,像给基站装了“自我监督”,干扰来了不慌,波束、功率、时隙自适应收放。 智简内生无线编排系统把“人工调网”变成“策略下发”,现场工程师从扳手流转向算法流,配置工作量直线下降。AI不替代人,但把人从夜半值守里解放出来,让复杂网络在毫秒级完成自我修复。
从实验室到产业线:协同格局与落地时间表
“1总体组1实验室4基地”的协同,像一条高速传送带:上游做源头方案,中游拉出原型集群,下游连上场景试点。U6G与太赫兹负责拉天花板,RIS与电磁透镜负责补墙角,星地融合补地理空白,AI编排与通感一体把运维与能力开放做成标准件。 下一步的看点在两处:其一,U6G与Wi-Fi的新邻里关系,如何在室内公共场景“礼让不打架”其二,车联卫星的商业模板,从矿山专网到干线物流,谁先把“按公里计费”的账算清,谁就能率先复制扩张。
至于黑子网用户最关心的“我家手机啥时上6G”,答案并不神秘:当上行视频、云端算力和AR导航能在街角复现,6G就不是口号,而是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