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吴“登陆”记:世界是个长镜头
大飞起来了
老吴,六十岁,台湾台南人,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面摊,生意清淡却温馨。他的生活像台南的巷弄,平静而熟悉。然而,内心深处,他总觉得世界远不止眼前的这一方天地。年轻时,他听过祖父讲大陆的故事,那些关于山川、历史和人情的片段,像是老电影里的长镜头,深深烙在他的记忆中。近年来,两岸交流日渐频繁,老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登陆”,去大陆看看,亲眼见证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老吴的决定在家人中掀起波澜。女儿小雯觉得父亲疯了:“爸,你都这把年纪了,跑那么远干嘛?”老吴却笑着说:“世界是个长镜头,我得去拉长自己的画面。”他收拾好行囊,带上几本旧相册和一台老相机,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个年轻的探险家,世界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上海的繁华让老吴目不暇接。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黄浦江边霓虹闪烁。他站在外滩,拍下第一张照片:东方明珠在夜色中熠熠生辉。他想起台湾的基隆港,虽然规模不同,但那股海风的味道似乎是相通的。接下来的几天,他走街串巷,尝了小笼包,逛了城隍庙,还在地铁站里迷了路。一个热心的上海阿姨帮他指路,还顺便聊起了家常。阿姨说:“台湾来的?我们这儿欢迎你们!”老吴笑了,心里的陌生感消散了几分。 从上海到北京,老吴的旅程像一部缓缓推进的电影长镜头。他在天安门广场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故宫里想象古人的生活。他还特意去了胡同,买了一碗杂酱面,和摊主聊起了面食的做法。摊主听说他是台湾人,笑着说:“咱这面和你们那边的牛肉面,各有各的味儿!”老吴点头,觉得这不只是面食的差异,更是文化的交融。他把这些瞬间都拍下来,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旅途中,老吴也感受到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在西安,他遇到一位年轻的大陆导游小李,聊起了历史和文化。小李说:“我们读的课本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你们那边怎么看?”老吴想了想,回答:“历史是个长镜头,镜头里的人总得往前走。”他没多说政治,但小李似乎明白了什么,点了点头。这样的对话让老吴意识到,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比新闻里的争论更真实、更温暖。 在成都,老吴被辣得满头大汗,却乐在其中。他喜欢大熊猫,也喜欢街头巷尾的麻辣香气。他在宽窄巷子买了一幅书法,上面写着“海内存知己”。他觉得,这句话像是为他的“登陆”之旅量身定做。旅程的最后,他来到福建厦门,站在鼓浪屿的海边,眺望远处的金门。海风吹来,他仿佛听到了祖父的声音,讲述着两岸共同的根。 回台湾后,老吴把旅途中的照片洗出来,摆在面摊旁的小桌上。顾客们好奇地翻看,问他大陆到底是什么样。老吴总是笑着说:“世界是个长镜头,你得自己去看,才能知道它的全貌。”他的故事在街坊间传开,有人开始计划自己的“登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