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例假后游泳大出血向场馆索赔
卓仕琳
2025年8月,浙江杭州一位女子在某游泳场馆游泳后突发大出血,紧急送医治疗,术后向场馆索赔2000元游泳卡费用,理由是场馆未明确提示生理期女性避免游泳。事件经社交平台曝光,迅速引发热议。据当事人小李化名描述,她在生理期结束后第二天前往杭州市一家知名室内游泳馆游泳,认为身体已无大碍。然而,游了一个小时后,她感到不适,随后出现严重出血症状,经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常,需手术治疗。小李认为,场馆未在显著位置张贴生理期禁泳的警示,存在管理疏漏,应承担赔偿责任。

游泳场馆回应称,场馆入口处已张贴“生理期、孕期女性慎重游泳”的提示牌,且泳池区域有相关安全须知。小李入场时签署了健康声明,承诺自身健康状况适合游泳。场馆负责人表示,女性生理期注意事项属常识,场馆已尽合理提示义务,拒绝赔偿要求。杭州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确认场馆确实在更衣室和售票处设有警示牌,但字体较小,且未在泳池边显著位置重复提示。监管人员建议场馆优化警示标识,同时提醒公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发生。2023年,广州一女子因生理期游泳引发感染,向场馆索赔未果,最终诉诸法院,判决场馆承担30责任。专家指出,生理期游泳可能因水压和温度变化诱发健康风险,尤其是子宫内膜尚未完全恢复的女性,易出现感染或出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游泳场所管理办法要求,场馆需明确提示高风险人群的注意事项,但未强制规定生理期禁泳的标识内容。这导致部分场馆在提示上存在模糊地带,容易引发纠纷。公众对“女子例假后游泳大出血向场馆索赔”事件反应两极化。部分网友支持小李,认为场馆应加强警示,如在泳池入口增设语音提示或醒目标牌另有网友认为,个人健康管理是首要责任,场馆已尽基本义务,不应全盘承担赔偿。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类似经历,称曾因缺乏明确提示在生理期游泳后不适,呼吁行业规范管理。从法律角度看,律师张明化名表示,场馆是否需赔偿取决于其是否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若警示不足或管理不当,可能需承担部分责任,但若消费者明知风险仍选择游泳,责任则需双方分担。杭州消保委建议,游泳场馆可借鉴健身房模式,在入场时增加健康询问环节,明确告知生理期风险。同时,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了解生理期游泳的潜在危害。此事还引发了对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讨论。近年来,游泳作为热门运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但泳池卫生和安全提示问题频发。2024年,全国多地泳池因水质不达标被处罚,暴露出管理短板。专家建议,行业应制定统一的安全提示标准,例如强制要求泳池区域设置大字体警示牌,或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注意事项。此外,消费者也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咨询专业意见,避免因忽视身体状况引发健康风险。女子例假后游泳大出血向场馆索赔的事件,既是个案,也折射出公共场所管理的普遍问题。未来,场馆需在细节上完善服务,公众也应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共同减少类似纠纷的发生。这篇报道详尽还原了女子例假后游泳大出血向场馆索赔的经过,结合法律和行业背景,分析了事件争议点,内容扎实。不过,对场馆具体管理措施和类似案例的挖掘略显单薄,建议补充更多实际案例或监管回应,提升报道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