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语“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宋楠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养老事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提及“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句话不仅是一句温暖的寄语,更是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211。如何让这一庞大群体在晚年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传递出党和政府对老年群体的深切关怀。在政策层面,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从“十四五”规划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并行发展,旨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全国多地正在推广“嵌入式养老”模式,通过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养老服务站,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照护。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老年人,也减轻了家庭的养老负担,真正让“幸福晚年”从理念走向现实。除了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也在积极参与养老事业。许多企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投身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行列。比如,一些科技公司研发了智能养老设备,如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和智能家居系统,帮助老年人实时监测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同时,各地还涌现出“银发志愿者”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为社区其他老年人提供帮助,形成了一种互助养老的新风尚。这些努力都在为“幸福晚年”这一目标注入活力。然而,养老事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城乡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部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养老设施相对薄弱,许多留守老人面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双重缺失。对此,总书记的讲话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指引。未来,政府和社会需要进一步协作,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同时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养老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城市通过开设老年大学、组织书法绘画兴趣班、举办社区文艺活动等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这些活动不仅让老年人找到归属感,也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保持活力,真正实现“老有所乐”。例如,北京某社区的老年合唱团就吸引了大量老年人参与,成员们通过歌声抒发情感,收获了友谊和快乐。这种“幸福晚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总书记讲话中传递的人文关怀。此外,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家庭是老年人情感依托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国家提倡弘扬孝道文化,鼓励子女多陪伴父母,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地方还推出了“时间银行”项目,年轻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来积累“时间积分”,未来可兑换养老服务。这种创新模式既促进了代际互动,也为养老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书记的讲话还提醒我们,幸福晚年不仅关乎物质保障,更关乎精神层面的满足。老年人的幸福感来自于社会的尊重、家庭的关爱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以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养老事业将迎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智能养老、绿色养老、共享养老等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为实现“幸福晚年”提供更多可能性。正如总书记所言,“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社会应携手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共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