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迎接“冬眠”
徐艺真
11月10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葡萄园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冬眠”期,葡萄藤在寒冷的北纬38度迎来短暂的休憩。随着秋季采收的结束,产区内的酒庄和葡萄种植户开始为葡萄藤的越冬做准备,这一过程不仅关乎葡萄藤的健康,也直接影响来年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贺兰山东麓作为中国最优质的酿酒葡萄产区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已成为国际葡萄酒版图上的重要一员。此次“冬眠”期的管理细节,引发了业内人士和葡萄酒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在进入“冬眠”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精细的操作。采收季结束后,酒庄技术团队会对葡萄藤进行修剪,剪去多余枝条,保留主干和健康芽点,以确保来年萌芽的活力。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门道”。有传闻称,某知名酒庄曾因修剪时机不当,导致部分葡萄藤在寒冬中受冻,第二年产量锐减20。为此,产区内的酒庄近年来纷纷引入专业技术团队,通过科学分析土壤湿度和气温变化,精准确定修剪时间。立兰酒庄的经理就曾表示,修剪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直接关系到葡萄酒的风格和品质。除了修剪,土壤管理也是“冬眠”期的重头戏。贺兰山东麓地处银川平原西部,土壤以砾石和沙质土壤为主,排水性好但保肥能力较弱。为了保护葡萄藤根系,酒庄通常会在入冬前为葡萄园覆盖有机肥或秸秆,防止土壤冻结和养分流失。有业内人士爆料,部分酒庄还尝试引入国外的土壤改良技术,例如添加火山灰或海藻肥,以提升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这些“小心思”虽未公开宣传,但在业内已引发热议,被认为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质持续提升的秘密武器之一。更有趣的是,“冬眠”期还牵涉到产区内的人文故事。记者走访发现,青铜峡葡萄酒产区的部分酒庄会在葡萄藤“冬眠”前举办小型仪式,祈愿来年风调雨顺、葡萄丰收。这种传统虽带有一定的民俗色彩,却也反映了当地人对葡萄种植的深厚感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庄负责人坦言,葡萄藤的“冬眠”就像是给土地和作物一个喘息的机会,而种植户也会借此机会休整,筹划来年的种植计划。甚至有传闻称,某酒庄的技术骨干在“冬眠”期闲暇时,会聚在一起品鉴上一季的葡萄酒,讨论如何通过调整种植技术,让下一年的酒款更具特色。贺兰山东麓的“冬眠”期还与产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据中国气象局数据,贺兰山东麓被誉为“酿酒葡萄黄金气候带”,其无霜期长、积温适宜、空气干燥,为葡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然而,冬季的低温和大风也给葡萄藤的越冬带来挑战。2023年,产区曾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导致部分葡萄园受损,引发业内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讨论。为此,部分酒庄开始尝试搭建防风棚或使用保温材料包裹葡萄藤,以抵御极端天气。知情人士透露,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近期还计划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发更精准的天气预警系统,助力酒庄应对气候风险。从产业角度看,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冬眠”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产区科学管理水平的缩影。自2003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以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经历了飞速发展。截至2024年,产区已建成酒庄92个,综合产值超过260亿元,800多款葡萄酒在国际赛事中获奖。葡萄藤的“冬眠”期,为酒庄提供了调整和优化的窗口期。例如,部分酒庄会在此时对葡萄品种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引入新的品种如马瑟兰或雷司令,以丰富酒款风格。业内人士爆料,某酒庄计划在2025年推出全新赤霞珠混酿酒款,其葡萄藤的“冬眠”管理已被列为重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贺兰山东麓的“冬眠”期还吸引了葡萄酒爱好者的目光。一些酒庄借此机会推出冬季酒庄游,邀请游客参观葡萄园的冬景,体验修剪和土壤管理的乐趣。有传闻称,贺兰晴雪酒庄的冬季游项目因“贺兰晴雪”美景的加持,吸引了大量游客报名,甚至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这种旅游与产业的结合,不仅提升了产区的知名度,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总的来说,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冬眠”期不仅是葡萄藤的休养生息,更是产区科学管理与文化魅力的集中体现。从修剪技术到土壤改良,从气候应对到人文故事,这一阶段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来年的优质葡萄和葡萄酒打下基础。随着贺兰山东麓在国际葡萄酒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葡萄藤的“冬眠”也成为这片土地“紫色梦想”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