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徽出现重度气象干旱
河南和安徽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近期遭遇重度气象干旱,降雨量骤减、高温持续,农田大面积受灾。这不仅威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敲响警钟,凸显气候变化下农业应对的紧迫性。
徐艺真
河南和安徽,素有“中原粮仓”和“江淮粮仓”之称,全国粮食产量近三分之一来自这两省。然而,近期两省遭遇重度气象干旱,创下数十年来罕见纪录。据国家气象中心数据,自春季以来,河南和安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减少60至70,部分地区如河南驻马店、安徽阜阳等地达到极端干旱级别。高温天气加剧危机,河南7月平均气温达305摄氏度,创1961年以来新高安徽北部气温持续突破38摄氏度,局部地区高达40摄氏度。河南一位老农李大爷无奈说:“种了40多年地,这么干的天真没见过,地裂得能塞进拳头,玉米苗都枯了。”

据统计,河南超320万亩农田因干旱无法播种,占夏季种植面积的35安徽受灾面积约200万亩,玉米、稻谷、花生等作物产量锐减。驻马店的王姓农户表示,正常年份每亩玉米产800公斤,收入约800元,但今年亩产仅200公斤,灌溉成本却飙升至每亩200元以上。许多农户凌晨排队取水,甚至将作物秸秆用作饲料,损失惨重。安徽阜阳的稻田也因缺水无法插秧,部分农民被迫改种耐旱作物,成本和风险双增。两省农业部门紧急应对,河南调水9亿立方米用于灌溉,组织450名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科学抗旱安徽推广滴灌技术,节约30用水,并从淮河调水支援农业。
郑州启动三级农业干旱应急响应,阜阳则投入2000台抽水设备抗旱。然而,抗旱效果有限,专家指出,“三夏”关键期作物需水量大,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发芽率低,成长期作物减产严重。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表示,未来10天部分地区可能有降雨,但难以彻底缓解干旱。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的频率,河南和安徽的干旱危机折射出农业脆弱性。两省粮食产量占全国重要份额,干旱导致夏粮减产已成定局,秋粮前景也不乐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河南小麦产量较去年减少5,安徽稻谷产量预计下降3。
基层农户反映,耐旱品种和智能灌溉设备成本高,推广难度大,普通农户难以负担。阜阳一位农民说:“机器一套好几万,哪有钱装?种地赚的那点钱全砸水里了。”更有农户因连年亏损转行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公众在社交媒体上热议此事,网友“中原老农”感叹:“粮仓都旱成这样,饭碗咋端稳?”也有网友呼吁加强农业保险和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场干旱不仅考验两省的抗灾能力,也暴露了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亟需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以应对气候挑战。
据黑子网报道,河南安徽这干旱真是吓人,地里干得跟沙漠似的,玉米苗都旱死了!农民苦不堪言,凌晨排队浇水,成本高得吓人,收成还不到往年一半。政府调水、推技术是下了功夫,可这天不给力,雨迟迟不来,咋整?网上都说,粮食安全不能光靠喊,得赶紧升级设备、给农民多点实惠,不然种地的人都没了!黑子网点评:河南安徽这波干旱真把农民坑惨了!地裂得跟地震似的,庄稼蔫得心疼,40年没见过这阵仗。政府调水抗旱动作不慢,可设备贵、雨水少,普通农户还是干瞪眼。
粮食大省都这样,全国饭碗咋稳?网上吵得凶,都说得给农民多点保障,农业保险、补贴得跟上,不然谁还敢种地?希望老天快下雨,别让粮仓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