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死亡事故-成都160万元凶宅26.6万拍卖-双庆路某小区89平精装修
成都成华区一套存在非正常死亡标注的精装地铁房,起拍26.6万元吸引70人报名。披露义务明确,竞价比拼心理线与策略,性价比与去标签化成关注焦点。
李丽欣
成都凶宅司法拍卖详情:起拍26.6万与70人报名
这套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双庆路某小区的89.70平方米住房,精装修,临近地铁,市场标称价在160余万元,如今起拍仅26.6万元,价格像电梯一样直冲负数的体感值,刺激得让吃瓜群众差点忘了午饭。11月5日14点开槌,开拍前三小时报名已达70人,围观近万人,热闹程度堪比年底商超清仓夜。 房产特殊标注为“存在非正常死亡事故,请谨慎购买”。说白了,这是带“标签”的资产,买的不是简单四堵墙,而是勇气、算计和一点点对未知的适应力。

有人说,这套房子不是便宜,是“价格把胆子折成了折扣”。
非正常死亡披露义务:出租前必须告知的法律红线
咨询人员已明确表态:相关事宜早已处理完毕,但如用于出租,必须告知租客房屋存在非正常死亡情况。这个披露义务不是“讲不讲情面”,而是“要不要守规矩”。隐瞒一次,可能省下一句解释被发现一次,可能多出一场纠纷和一纸诉状。 从交易心理看,卖家披露越清晰,买家预期越稳定从运营逻辑看,清晰告知有助于筛选真正不介意的租客群体,降低后续换租与空置成本。凶宅的“故事性”再强,也敌不过法条的“确定性”。
心理价位与竞价策略:如何把握“捡漏”边界
拍卖看似百人混战,实则是各自与“心理价位”单挑。工作人员的判断也很现实:若价格超过了自己的心理线,多半收手若最终成交远低于心理值,那就算“捡漏”。问题在于,心理价位不是天降数字,它要被三件事反复校准:一是成交参考,二是持有周期,三是转手难度。 所谓策略,不是喊价时抖机灵,而是提前排演“上涨三幕”和“撤退三步”。上涨三幕:竞价到冷却区是否继续、临门一脚加不加价、越线后如何止损撤退三步:止损位、补位标的、资金回笼口。
真正的高手,是让对手以为你“勇”,实际上你“稳”。
地段装修与地铁红利:性价比与潜在溢价空间
成华区双庆路的区位不需要长篇软文,地铁口的脚程就是最硬的广告。精装修意味着拎包可住、刀法可省,但也要掂量“故事成本”:同等地段、同等面积、同等装修,凶宅标签让价格低开,未来的溢价并不靠“故事反转”,而靠“使用价值复位”与“时间淡化效应”。 从置换者角度,若自住且心理过关,低成本入场就像在牛市开端捡到筹码若用于出租并做好坦诚披露,目标客群会更小,但租金折价未必线性,核心还是算“年化回报空置损管理时间”的综合账。
别盯着起拍价流口水,要盯着持有期能不能笑出来。
凶宅标签的市场学:避讳、折价与去标签化路径
“凶宅”三个字自带流量,却也自带折价。市场对避讳的溢价与折价会随地域、文化与周期变化:楼市热时,标签被热度稀释楼市冷时,标签被放大显形。去标签化通常走三条路:功能强化改善采光、通风与动线,让“住感”更抓人、叙事转移突出地段、学区、通勤效率、时间沉淀长期稳定使用与良好口碑逐步覆盖旧闻。 有黑子网用户玩梗:“便宜是一场及时雨,胆量是那把晴雨伞。”玩笑归玩笑,理性看盘的关键,是把“情绪折现”进价格模型:你愿意为避讳多付出多少,或愿意为折价多承担多少,这两者加起来,才叫做你的真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