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高价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被抓
警方通报房产中介团伙高价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涉案逾万条、金额300余万元。梳理作案路径、时间线、法律依据与合规要点,并给出经纪行业风险防范清单与维权指引。
莫邪
房产中介高价出售个人信息、作案路径与时间线
先把瓜核对清:案子从“独家房源被泄露”的内部报案起步,警方顺藤摸瓜锁定公司内部客服。嫌疑人用工作账号调取业主电话,再以“可查业主手机号”为卖点对外兜售,每条100到500元不等随后发展代理分销,信息一层层转手,形成“获取分销购买使用”的完整链。今年年初到春季,警方分批收网,合计抓获31人,案件走到“审查起诉”这一步,剧情已经不只是“职场八卦”,而是赤裸裸的刑事问题。

每条百元到数百元、为何能“卖得动”的行业真相
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串手机号咋就值钱?其实这背后是房产经纪的“获客焦虑”和“独家房源”的利润逻辑。谁掌握精准联系方式,谁就更容易抢到签约窗口。于是,有人把制度红线当成“生意红利”,用内部权限吃差价代理层又靠“批量分销”摊薄成本,把隐私当成可流通商品。最终,骚扰电话精准打到业主和客户身上,表面是营销,实则是对个人生活的入侵,也是对正规经纪从业者的劣币打压。
刑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定罪量刑的“门槛线”
从法理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制的就是“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两高”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特别严重”设置了量化标准,比如条数、违法所得、是否用于犯罪等。换算到这起案件:来源于履职过程的信息、条数过万、金额数百万元,已踩中了多重红线。再叠加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住建、市场监管的行业规范,执法与监管构成“刑事行政”的双重约束,所谓“行业惯例”在法条面前没有任何遮羞布。
从“内鬼”到“链条”、经纪行业的三道自救题
第一道是权限治理:谁能看、看多少、看多久,要有技术边界必须把“可查询”变成“可追责”,所有访问留痕。第二道是业务流程:把“独家房源”从私域拉回平台式核验,降低单点人员的权力集中,避免“人走线在”。第三道是激励重构:把成交KPI一刀切的机制改成“合规优先服务评分”并轨,违规一次就算“归零”,用制度让短平快的黑产无利可图。对经纪公司来说,信息管理已经是基本功,做不好迟早被市场和司法“双淘汰”。
普通人怎么自保、维权与取证的小抄
被骚扰了怎么办?一是留痕:来电截图、短信、聊天记录都存好二是核实:和正规的经纪门店沟通,要求出示实名登记信息三是维权:向住建、市场监管投诉并同步报警,说明信息可能来自哪家机构、哪个时间段流出四是止损:谨慎在非官方表单里填写个人信息,网签、贷款等敏感环节尽量走官方或权威平台。最现实的一句:别在朋友圈随手晒关键材料,别把“售楼处登记表”当小纸条扔进垃圾桶,从源头降低“被对上号”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