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她被猛禽抓伤却说“没什么大不了”
章滢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一场人与自然的感人故事正在上演。近日,一位名叫李芳的护林员在“文化中国行”活动中被媒体广泛报道,因她在保护猛禽巢穴时被猛禽抓伤,却淡然表示“没什么大不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敬佩。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生态保护的故事,更是一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篇章。李芳,38岁,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名普通护林员。她的日常工作包括巡护森林、监测野生动物活动以及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10月15日,她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了一处猛禽巢穴,疑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鸮。这种猛禽以其迅猛的攻击性和锋利的爪子著称,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者。然而,这处巢穴位于一棵老树上,树干已经腐朽,随时可能倒塌,威胁到幼雏的生存。为了保护巢穴,李芳决定爬上树干,尝试加固巢穴周围的树枝。她深知这一行动的危险性,因为雕鸮在保护巢穴时极具攻击性。果不其然,在她靠近巢穴时,一只成年雕鸮突然俯冲而下,尖利的爪子划破了她的手臂,鲜血瞬间渗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李芳并未退缩,她迅速用随身携带的布条简单包扎伤口,继续完成巢穴加固工作。事后,当同事们关切地询问她的伤势时,她只是摆摆手,笑着说:“没什么大不了,保护它们是我的职责。”这一幕被同行的“文化中国行”记者记录下来,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李芳的坚韧与淡然打动了无数网友。许多人感慨,这位普通护林员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无私奉献,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和谐共生的,保护自然不仅是职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大兴安岭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也是满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发源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大兴安岭的生态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当地猛禽种群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约15,这离不开像李芳这样的护林员的默默付出。他们不仅守护着森林和野生动物,也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生态文化。李芳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大兴安岭,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护林员,常年在深山老林中与风雪为伴,与野生动物打交道。他们中有人曾被野猪追赶,有人曾在暴风雪中迷路,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自然的承诺。正如李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家,保护它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受伤算不了什么。”她的朴实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热爱。“文化中国行”活动由人民日报社发起,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各地的人文与自然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此次活动中,李芳的故事被选为典型案例,不仅因为她的勇敢行为,更因为她身上体现的生态保护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活动中,记者还走访了大兴安岭的多个保护站,记录了护林员们如何通过科学监测、人工巢穴搭建等方式,为猛禽等野生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些努力不仅让濒危物种得以延续,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李芳的行为还引发了网友对生态保护的热烈讨论。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分享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印象,称赞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环保组织也借此机会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家园。有网友留言:“李芳的没什么大不了让人泪目,她用行动告诉我们,保护自然是一种信仰。”还有人表示,愿意通过志愿活动或捐款支持大兴安岭的生态保护项目。从更深层次来看,李芳的故事还反映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在大兴安岭,禁伐政策的实施让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而像李芳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正是这些政策落地的直接推动者。他们的付出,让“文化中国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之旅,更是一次对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双重价值的深度挖掘。李芳的伤口虽已愈合,但她的故事仍在持续发酵。她的无畏与担当,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护林员的艰辛,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未来,随着“文化中国行”活动的深入推进,相信会有更多像李芳一样的普通人走入公众视野,用他们的故事点亮中国文化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