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新业态
痞幼
10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新业态,旨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文旅产业正迎来全新变革。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鼓励各地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打造创新型文旅产品,满足游客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期待。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消费升级趋势,也为疫后文旅市场复苏注入新动能。 202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文旅市场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假期首日全国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58,旅游收入较2024年同期增长183。其中,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在北京,国博推出的“辉煌与壮丽:石窟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利用AI算法与AR技术,重现莫高窟、云冈石窟等文化瑰宝,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体验。游客李女士表示:“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古代石窟,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太震撼了!”类似项目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沉浸式唐代生活体验区、苏州湾数字艺术博物馆的VR艺术展等,均成为热门打卡点。 线上演播作为文旅新业态的另一重要方向,也在快速崛起。2023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推动“云演播”“云展览”等数字化项目,鼓励博物馆、剧院等文化机构通过直播平台展示文物、演出等内容。例如,故宫博物院上线了数字化文物库,首批5万件高清文物影像向公众开放,结合线上讲解与互动直播,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参与。浙江杭州的宋城演艺通过线上演播平台,将宋城千古情搬上云端,观众可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观看演出,打破地域限制,极大拓展了受众群体。专家指出,线上演播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还为疫情期间受限的线下文旅活动提供了新出口。 沉浸式体验与线上演播的结合,正重塑文旅消费场景。文化和旅游部在2023年8月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级智能旅游沉浸式体验试点项目,涵盖博物馆、文化街区、主题公园等场景。2024年,西安、成都、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入选第二批试点,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了如“唐代长安沉浸式体验街区”“成都锦里数字夜游”等项目。这些项目通过灯光、音效及AR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历史文化场景。数据表明,2025年春节期间,沉浸式文旅项目搜索量同比增长42,成为年轻游客的首选。 为支持新业态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包括专项债券支持文旅项目、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旅行业、加大对数字文旅企业的税收优惠等。2025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文旅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将数字文旅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方向,计划到2030年建成100个国家级沉浸式文旅示范区。地方层面,江苏、浙江等地已先行先试,推出文旅数字化转型补贴,鼓励企业开发线上演播与沉浸式体验产品。 然而,新业态发展也面临挑战。部分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应用成本高企,专业人才短缺。此外,部分沉浸式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内涵,难以持续吸引游客。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强调,各地需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确保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政策的推出,体现了文化和旅游部对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布局。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点赞,认为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了起来,线上演播则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文化魅力。一位网友在X平台表示:“云端看演出,VR游古城,这种体验太新奇了,希望更多城市能跟上!”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AI等技术的普及,文旅新业态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未来,文化和旅游部计划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打造更多高品质文旅产品。无论是虚拟世界的云端漫游,还是现实中的沉浸式体验,这些新业态正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也为游客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