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中国广交朋友 美西方则“好为人师”
浪子辉
近日,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在接受CGTN采访时,对中国与美西方国家的外交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发热议。他直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以“广交朋友”为目标,注重平等交流与互利合作,而美西方国家则习惯以“好为人师”的姿态,对他国事务指手画脚。这一观点不仅点明了中西外交理念的本质差异,也为当前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杨荣文表示,中国外交的核心在于建立广泛的友好关系,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各国建立互信。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贸易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这种方式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而非被“评判”或“指导”。相比之下,美西方国家在外交中常以自身价值观为标准,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人。杨荣文形象地描述,美西方国家仿佛手持“笔记本”,像老师一样对其他国家的行为“打分”,这种做法源自其长期以来的全球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好为人师”的态度在面对中国等新兴大国时,显得越发不合时宜。杨荣文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外交哲学深受其文化基因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强调和谐共处与非扩张主义。这种文化底蕴使得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更倾向于寻求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他提到,中国14亿人口的同质性文化背景,让其在国际合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凝聚力与稳定性,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多元化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美西方国家则因习惯于主导国际规则,往往对中国的崛起表现出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杨荣文认为,这种心态可能需要20至30年才能逐渐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杨荣文还提到,当前全球正迈向多极化格局,大国间的博弈日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广交朋友”策略显得尤为务实。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为全球南方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范例。反观美西方,其外交政策中的“评判”倾向,有时反而导致盟友关系的紧张。例如,美国对部分盟友的经济制裁或贸易限制,就曾引发争议。杨荣文的这番言论,恰逢中美关系与全球地缘政治的敏感时期。他曾在2025年7月的瑞士银行年中展望会议上表示,新加坡作为小国,倾向于不选边站,但在被迫选择时,当前会倾向美国,而20年后可能更倾向中国。这一预测引发了外界对新加坡外交立场的广泛讨论,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外交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杨荣文的观点并非孤立,近年来,不少国际观察家注意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从气候变化到全球公共卫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美西方国家在一些国际议题上的单边主义做法,则让部分国家感到失望。杨荣文强调,中国的崛起并非要取代谁,而是希望在多极世界中与各国共同发展。他还提到,中国的非帝国主义传统,使其更愿意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而非诉诸武力或霸权。杨荣文的这番分析,不仅为外界理解中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引发了关于美西方外交方式的反思。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社会期待更多平等对话与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指点江山”。杨荣文的言论无疑为这场讨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提醒人们在看待大国关系时,需跳出传统的零和思维,拥抱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