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梯田丰收忙
勤奋的小李哥
金秋十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旱作石堰梯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中,一层层石砌梯田宛如“中国第二长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当地农民世代传承的农耕智慧结晶。2022年5月20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少有的旱作梯田系统,彰显了其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近日,梯田核心区王金庄村的田间地头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着收割谷子、玉米等传统作物,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涉县梯田位于太行山东麓,石灰岩山区的地理条件极为严苛,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数百年来,当地先民因地制宜,修筑石堰梯田,形成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这种系统无需灌溉,依靠天然降雨和石堰蓄水,种植谷子、玉米、豆类等耐旱作物。据调查,王金庄村保留了26科57属77种农业物种,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展现了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这些作物品种不仅是村民的粮食来源,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连接人与土地的纽带。丰收时节,村民刘战平忙碌在种子银行里,笑呵呵地说:“春借秋还,种子循环,梯田才能生生不息。”涉县的种子银行是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通过借还种子的方式,保护传统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这种传统做法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为当地农产品带来10至30的品牌增值,涉县梯田的特色农产品如小米、绿豆等因此备受市场青睐,带动了村民收入的显著提升。除了经济价值,涉县旱作梯田还展现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魅力。石堰梯田通过巧妙的水土保持设计,减少了土壤侵蚀,涵养了水源,维护了山地生态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同时,梯田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传统节庆、农耕习俗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2021年,王金庄村村民李爱斌组建草根剧组,将梯田故事拍成短视频,上传网络后广受好评,不仅提升了梯田的知名度,还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游客们漫步梯田,感受古朴的农耕氛围,购买特色农产品,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涉县梯田的保护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气候变化、人口外流等挑战让传统农业面临威胁。为此,当地政府与农业部门合作,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出台保护政策,确保梯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需在发掘中传承,在利用中创新。涉县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挖掘梯田的多元价值,村民们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迎来了致富的新机遇。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农业的关注日益增加,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启示。墨西哥驻华大使馆经商处负责人鲁本曾表示,希望学习中国的保护机制,将梯田经验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未来,涉县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展示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让这一世界奇迹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