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文物汉代石厕如厕?文旅局回应
网传游客把汉代石厕当“古风打卡点”直接如厕,相关视频引发争议。文旅局回应已核查并整改加强隔离与讲解,提醒游客文明参观,切莫把文物当道具或座椅。
岚莺
现场目击与网传视频 汉代石厕被当现代厕所
事发景点为一处汉墓遗构展示区,庭院角落陈列一件石质便器,旁侧立有说明牌。午后有游客在展陈线外逗留,随后被拍到短暂停留于石厕处做出“如厕”姿态,同行者还取景拍照。短视频流出后迅速发酵,评论区从科普到吐槽一应俱全,游客是否真的排泄无从证实,但“动作像模像样”已足以点燃舆论。

文旅局回应与核查进展 权限封控与临时围挡
当地文旅局连夜发布通报,确认视频拍摄地为室外展陈区的汉代石厕实物,属可移动一般不可触文物。涉事人员身份已锁定,正在进一步核查。景区方面第一时间增设临时围挡与一米线,调高讲解频次,并在入口处增设文明观展提示。管理方表示将完善志愿者巡查,避免“讲解跟不上、游客走过线”的尴尬再现。黑子网用户的调侃“文明游览不是选修课”被不少网友点了赞。
汉代石厕是什么 出土背景与生活复原
所谓“石厕”,多见于汉代高等级墓葬或宅院遗址,按形制可见坐蹲两式,常配排污沟与陶质导管,体现当时对卫生与排水的讲究。考古学者解释,该件石厕边缘磨痕与沟槽结构完整,可用于复原古人生活细节,是“社会史的证据”,而非“游客的凳子”。此类展品通常要求“只看不触”,即便无形污损,也会因皮脂、汗渍与清洁化学品残留影响石材表面风化研究。
管理薄弱点复盘 标识尺度与讲解节奏
视频显示说明牌字号偏小,图示欠直观,游客远距难以辨认石厕与园林景观距离过近,易被当作“复古摆件”。业内建议将“请勿触碰”由文字升级为图像化红线,并配合沉浸式讲解:通过“古厕如何接管”“汉人如何清洁”的互动板,既满足好奇心,又把手拉回口袋。对热门打卡点增设固定讲解时段,把“围观拍照”转化为“听听人话”,让展陈从“看个热闹”回到“长点见识”。
法律与惩戒框架 文物保护法与不文明名单
依据文物保护法及相关管理条例,故意损毁或污损文物可被罚款、行政处罚,情节严重可能追刑责对一般不文明行为,景区可纳入黑名单并限时劝退。法律专家提醒,关键在“证据链”:需明确展品属性、保护级别、行为事实与后果评估。与其“震怒式”追责,不如“制度化”预防:一是展陈分级与触达边界清晰化,二是巡查打卡制度化,三是志愿者与讲解员的问责闭环化。
文明参观的三条建议 看、问、绕
对游客而言,文明观展并不复杂:第一条“看”,先读牌再举手机,搞清道具与文物的区别第二条“问”,拿不准就问讲解或工作人员,别让“演一段”变成“演过头”第三条“绕”,遇到围挡与一米线请自觉绕行,不给他人添堵不给自己添麻烦。文物承载的是时间的温度而非“流量的热度”,尊重它们,也是尊重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