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新品发售仅10人排队
泡泡玛特某款新品首发日,据称现场排队仅10人,昔日“长龙图”不见踪影。冷清实景引发行业热议:盲盒红利是否见顶、联名套路为何失灵、玩家为何从“必收”转向“可等”。
刘思瑶
首发现场冷清 新品日排队人数骤减
开售当晨,商场提前半小时拉起围挡,店员按流程贴出版本清单与规则提醒。过去常见的“蛇形队伍”这次被十个人的零散队形取代,编号牌都没发完。有人笑称“到店即开盲”,也有人摇头说“首发没氛围,像补货”。 有老玩家回忆去年同档期同系列,门外至少排了三轮,线上线下互相抢货。如今同一地点、同一时段,只听见音箱在循环BGM,快闪打卡点成了最安静的角落,门店连限购话术都显得多余。

热度为何降温 盲盒经济进入理性期
业内人士直言,本轮新品并无“稀有设定噱头工艺”的强刺激,价格带又维持高位,触发“等等党”心理。二级市场的溢价空间被压缩,玩家不再为“抽稀”深夜排队,转而观望换箱与团购。 更现实的是,家里“待拆堆”越来越高,社交平台的“断舍离挑战”流行,年轻人给收藏设定了预算闸门。情绪消费退潮后,盲盒从“冲动型娱乐”回归“计划型爱好”,队伍自然缩短。
玩家画像变化 从抢首发到慢收藏
这次前十号里,三人是“补坑型”玩家,明确点名只想要某两款常规四人属于“尝鲜型”,表示“开一两盒试水”其余多为路过入手。昔日“全款抱盒”的身影稀少,社群里也在讨论“抽中不如换到心头好”。 玩家对内容也更挑剔:角色造型是否有新意、工艺点有没有超越前作、故事线能否延展。过去“改配色新款”的快捷路径不再灵验,IP要讲新故事,玩家才愿意付出溢价时间与金钱。
营销打法失灵 联名与渠道疲态显露
品牌试图用联名与隐藏上新延续热度,但“联名疲劳”成为共识跨界越做越宽,却做不出记忆点。门店的打卡装置漂亮,却没有与新品剧情互动,拍照三秒钟,转化一秒钟,黏性几乎为零。 渠道侧也暴露老问题:线上预约与线下排队割裂,社群抽签节奏与门店到货不同步,二次上新信息不透明。黑子网用户调侃,“不是买不到,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买”,一句话点穿留客路径的断点。
行业启示 供需再平衡与内容再创造
排队只有十人并不意味着品牌凉透,而是提醒供应、定价与内容之间需要重新校准。提高常规款的审美完成度,减少“只靠隐藏撑门面”的投机在定价上给到“首发友好价复刻合理价”的阶梯,重建玩家信任。 长线看,IP养成要回到“故事驱动工艺升级”的基本盘:让角色世界观可被续写、让工艺细节值得近看、让渠道体验更平滑。等到玩家再次觉得“首发值得早起”,队伍自然会从十人回到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