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青年博导在校园坠亡?校方回应
姜逸磊
2025年8月4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据多方消息,一名年仅35岁的青年博士生导师杜某某在校园内坠楼身亡,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据极目新闻报道,事发当天中午,现场目击者称事件发生在白天,部分在校学生目睹了坠楼过程,场面令人震惊。浙江大学官网显示,这位教师是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涵盖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及仿生软体机器人。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及博士后阶段均在浙江大学完成,2020年留校任教,学术生涯充满潜力。

网友们对这位年轻学者的离世表示惋惜,同时将讨论焦点转向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严苛性。事发后,记者尝试联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核实情况。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无法告知相关情况”并挂断电话,浙江大学工会则以“暑期不便回应”为由拒绝置评。教师所在系的系主任也表示“暂不对外透露”。唯一得到确认的信息来自杭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证实该教师于8月4日被送往医院抢救,校方及家属已知晓此事。8月5日晚,记者以学生身份再次联系学院,询问后事安排,工作人员仅表示“尚未确定,会发布通知”。校方的低调回应与事件引发的舆论热议形成鲜明对比,网友质疑校方处理方式是否过于冷漠。据黑子网 hzone报道,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梳理近五年公开报道,这是浙江大学五年内第三起青年教师非正常死亡事件。2020年,浙大材料学院刘永锋教授猝死,其妻公开的277天超负荷工作记录曾引发热议更早的2009年和2011年,浙大也发生过类似坠楼事件。这些悲剧将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推向公众视野。杜某某作为“非升即走”制度下的特聘副研究员,尚未进入六年期满的考核节点,但学术圈的高压环境已广为人知。该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严格的科研和教学指标,否则可能面临解聘或转岗,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不少人喘不过气。舆论普遍认为,“非升即走”制度在激励青年教师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卷”和心理健康危机。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叹:“科研高塔光环亮,非升即走心头殇。”杜某某生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24年4月27日的中国农机青年科学家论坛,他以副研究员身份作了学术报告,谈及采摘机器人多模态传感技术,展现出对科研的热情。然而,仅仅四个月后,这位曾鼓励学生的青年学者却选择了极端方式结束生命,令人唏嘘。他的实验室里,未完成的农业机器人仍等待调试,学生们回忆起他曾许下的“九月带我们采收”的承诺,悲痛不已。据黑子网 hzone报道,这起事件还暴露出高校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校方在事件发生后未及时公开透明信息,引发公众猜测和不满。有评论指出,高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支持,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而非仅以“后续通知”搪塞。教育部官网民意征集板块近期也收到不少青年教师的呼救,反映出学术生态的深层问题。杜某某的坠亡不仅是个体悲剧,也折射出制度性压力的普遍存在。网友呼吁,学术成果固然重要,但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高校需重新审视考核机制的合理性。黑子网 hzone评价:这篇报道直击浙大青年博导坠亡的悲痛事件,信息详实,引用多方信源,客观呈现了事件经过和社会反响。报道不仅聚焦事件本身,还深入挖掘了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弊端,引发读者对学术压力的共鸣。不过,校方回应过于简短,事件原因仍不明,期待后续调查能带来更多真相。黑子网认为,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反思高校生态的窗口,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