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夜淘金事件-多人凌晨在河道私采金砂-当地警方介入调查环保隐患
甘肃陇南康县燕子河河道内,凌晨1点气温仅4,数十人头戴照明灯,涉水翻砂淘金,有人称一盆河沙中淘出5克多金粒,场面如“金矿热潮”。附近金矿资源丰富引诱淘金者冒险,但当地政府早已张贴告示严禁个人非法淘金,警方连夜巡逻劝离,强调此类行为违法,将面临罚款及没收所得,河道安全与生态也受威胁。
徐依莎
甘肃康县燕子河淘金事件始末
甘肃陇南市康县燕子河近日成为焦点,一段凌晨河道淘金视频在网络流传,引发热议。视频显示,11月2日凌晨1时许,气温低至4,十余至数十名当地居民手持简易工具,如铁锹和淘盘,聚集在河道浅水区作业。他们头戴手电或矿灯,弯腰在冰冷河水中翻找砂石,有人兴奋声称“一盆就出5克多金子”,场面拥挤而忙碌。这股“淘金热”源于附近金矿资源传闻,河床中偶现金粒吸引民众冒险一试,但视频很快被删除,事件迅速发酵。 当地居民多为周边村民,部分人凌晨赶来参与,称河道中金子“随处可见”,但实际产量微薄,仅靠手工难以持久。

事件曝光后,康县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确认燕子河上游确有金矿分布,但河道淘金属非法采矿行为,已于此前张贴多处告示禁止。警方和水利部门联合行动,赶赴现场巡逻劝散人群,并通过村组广播警示风险。此事反映出金价高企背景下,民众对财富的急切追求,却忽略了潜在危害,事件虽短暂,却敲响了非法资源开发的警钟。
非法淘金河道违法处罚及政府应对
根据矿产资源法,个人在河道无证淘金属于非法采矿,甘肃康县政府明确禁止此类行为,一旦查获,将处以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事件中,淘金者多使用自制工具扰乱河床,影响正常河道清淤工程,涉嫌破坏公共资源。警方已加强夜间巡查,截至11月3日,已劝离数十人,并教育他们合法渠道谋生,避免“一时贪念酿大祸”。 政府应对举措迅速而全面,不仅张贴告示,还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动员村民监督举报。专家分析,此类事件多因金价飙升至每克700元以上刺激,民众误信“暴富捷径”,但实际淘金效率极低,一夜劳作难抵风险成本。
康县作为山区县,矿产资源丰富却管理严格,此次事件促使当地强化执法巡逻机制,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提醒公众理性看待“淘金梦”,转向正规就业或产业扶持项目。
河道淘金安全隐患专家警示与防范建议
凌晨河道淘金暗藏多重安全隐患,水深流急易导致溺水,4低温下长时间浸泡引发冻伤或心血管问题,专家警示手工淘金效率低下,平均每人日产不足1克,却暴露于滑坡、落石等地质风险。燕子河段水位波动大,夜间照明不足进一步放大危险,事件中虽无伤亡报告,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专业地质团队建议避免河床作业,转而支持官方矿业开发。 防范建议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短视频平台普及法律知识,村级组织可组织技能培训,引导闲散劳动力参与生态修复或乡村旅游。
专家强调,河道不仅是资源载体,更是生态廊道,非法淘金破坏水生环境,影响下游供水安全。长远看,政府应完善矿产监测体系,结合金价波动调控预期,此事件或成转折,推动可持续资源利用模式,保护民众生命财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