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如培受贿216亿余元一审被判死缓
广西原副主席秦如培因受贿216亿余元,一审被判死缓,震惊网络。从政26年,他利用职务便利敛财,案件揭露权钱交易黑幕,引发热议反腐力度。
小楠楠
8月6日,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常委、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秦如培因受贿216亿余元,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位63岁的贵州籍官员,26年间在贵州、广西两地多个要职上,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案件细节令人唏嘘。 秦如培的仕途始于贵州,1998年起,他在贵阳市白云区担任区委副书记、区长,后升任贵阳市委副书记、毕节地委书记等职。

2012年,他成为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2018年调任广西,担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直至2024年落马。法院查明,他在这些岗位上,利用职务便利,为多家企业和个人在项目承揽、土地开发、工作调动等方面提供帮助,累计受贿折合人民币216亿余元。 消息传出后,网友们在黑子网炸开了锅。有人感叹,“216亿,这得收了多少好处费啊!”还有人调侃,“从区长到副主席,一路发财,这胆子也太大了。”更有网友感慨,“反腐真是一刻不松懈,亿元贪官都得栽。”
讨论中,不少人提到秦如培曾被通报“违规举债、瞒报债务”,质疑其如何在高位上隐藏如此巨额的非法所得。 一位知情人士爆料,秦如培的敛财手段颇为隐秘。他通过亲属和“白手套”操作,收受高档礼品、房产和现金,甚至利用项目审批的灰色地带,为特定企业“开绿灯”。有网友扒出,他在贵州任职期间,某大型地产项目曾因违规操作引发争议,如今看来,或与他的受贿行为有关。 记者联系到法律专家张教授,他分析称,秦如培案的受贿数额“特别巨大”,且时间跨度长,社会影响恶劣,因此被判死缓并不意外。
他还指出,法院考虑到秦如培到案后认罪悔罪、积极退赃,且部分受贿行为未遂,才未判处立即执行死刑。但张教授强调,“死缓也是严厉的惩罚,显示了反腐零容忍的态度。” 这场审判让人们再次聚焦反腐话题。秦如培的落马并非孤例,近年来,亿元级贪官频频被曝光,公众对权钱交易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一位广西网友留言,“他当副主席时看起来挺低调,谁想到背地里这么多猫腻。”还有人感慨,“216亿,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贪婪真是无底洞。”
案件细节还揭露了秦如培的一些生活侧面。据知情人透露,他平时生活并不张扬,甚至以“朴素”形象示人,私下却通过亲属操控资金流动,过着与公众形象截然不同的生活。这种“两面人”特质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感叹,“表面清廉,背地疯狂敛财,太会伪装了。” 法院判决书显示,秦如培的犯罪所得及孳息已被追缴上缴国库,剩余部分将继续追缴。知情人士称,其名下的多处房产、股权等已被冻结,涉及金额令人咋舌。网友们对此评论,“钱再多也带不走,落得个死缓,真是自毁前程。”
这场审判不仅让秦如培的仕途画上句号,也给公众敲响了警钟。反腐高压态势下,无论是高官还是基层干部,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都难逃法网。正如一位网友所说,“216亿的教训,太沉重了,希望更多人引以为戒。”秦如培的故事,从风光无限的副主席到锒铛入狱的贪官,成为又一个反腐案例的注脚,引发人们对权力监督和廉洁从政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