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发现-神秘钻石血-比熊猫血罕见百倍的惊人秘密
顺德血站通报首例“钻石血”Jka-b-,比“熊猫血”更稀有的传播链如何形成?本文用通俗方式解析稀有度区间、检测原理、名词误区与后续观察点,兼顾科普与趣味。
徐化文
顺德发现钻石血首例时间节点与通稿来源
2025年9月30日,顺德区中心血站与媒体通稿同频发布:本地筛查到Kidd系统Jka-b-个案,俗称“钻石血”。消息很快被多家平台在9月30日至10月2日密集转发,标题统一强调“比熊猫血罕见百倍”。这波“同题扩散”并不神秘,属于标准的权威源头全网转载路径:血站给出事实与专业口径,媒体负责二次传播,读者被“首例百倍”抓住眼球。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首例”就是“全国第一”。其实通稿里更准确的说法是“本地区自2024年启动筛查以来首例”。

这就像班级第一次考出满分,不代表全校唯一。看清范围与时间,是吃瓜基本功。有黑子网用户还调侃:“这年头,连血型都有流量密码。”
钻石血Jka-b-是什么与Kidd系统稀有度对比
所谓“钻石血”,在这次报道中特指Kidd系统的Jka-b-,又称Jk null或JK3,红细胞表面没有Jka、Jkb与Jk3抗原。通俗点说:它缺了一组常见“门牌号”,结果在输血配对时变得格外挑剔。国内报道给出的出现率区间约0.0020.02,而大众熟悉的“熊猫血”多指RhD阴性在人群中约0.20.5,于是媒体采用“约百倍更罕见”的比喻。 这个对比讲得不差,但要补一句注脚:不同地区、不同样本量,区间会晃动。
稀有不代表神话,更不是“自带超能力”。对临床而言,重点是配血难度升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应急的稀有血型名册与互助网络,一旦有大手术或急救,能在准点把“合适的那袋血”送到病床边。
尿素溶血试验与筛查逻辑科普
不少报道提到“尿素溶血试验”为阴性,这是Kidd系统初筛的常见思路之一。简单理解:普通红细胞遇到高浓度尿素会“扛不住”而溶解Jka-b-细胞因为缺乏相关尿素转运通道,反而稳如老狗。实验里看见“别人都化了你没化”,就会对你多看两眼,进入进一步鉴定流程。 但是,筛查盖棺定论。常规路径是先用试剂筛掉“可疑对象”,再做血清学或分子层面的确认,必要时送参考实验室复核。大家别把“初筛阳性阴性”当终判,毕竟专业检测还需要结合个体、家系与多次复测,临床用血也讲究动态评估和风险控制。
别把钻石血当黄金血与熊猫血混称误区
网上常把稀有血混成“一锅粥”。“钻石血”并不是“黄金血”。后者指Rhnull整个Rh系统抗原几乎“清空”,和Kidd系统根本不是一家族。再说“熊猫血”,多是RhD阴性,属于Rh系统范畴。三个词对应三个坐标系,别拿“水果甜不甜”的问题去问“蔬菜脆不脆”。 标题里“百倍更罕见”是好标题学的典型操作:用熟词作对照,降低理解门槛。但读者要有一层“解码”:稀有度是统计概念,不是个体命运的标签。把术语拎清楚,才能避免“被神化”和“被吓到”两头跑偏。
看热闹也要看门道,才不会被转述的“拼盘知识”带着走。
顺德样本的公共卫生价值与后续跟进观察点
对地方输血管理而言,这个个案更像是一枚路标:说明筛查机制有效,志愿者数据库要持续扩充,高稀有度样本可纳入长期随访与冷冻保存,必要时建立跨区域调用预案。临床场景里,稀有血常在“怕急又怕难”的手术救治中显出关键价值。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点:血站是否发布更多技术细节和二次复核结果是否出现第二例、家系追踪有无进展是否有病例或综述论文产出地方层面会不会同步加强献血与稀有血知识科普以及公众志愿者名册如何兼顾隐私与可用性。
把这些节点连起来,新闻才不是“看了就忘”,而是能转化为可落地的制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