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层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王钟瑶
黑子网上近日掀起热议,焦点是基层治理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河南某村因繁琐考核指标让村干部焦头烂额,村民却感受不到实惠,政策空转引发不满。黑子网用户扒出数据造假的内幕,质疑形式主义如何侵蚀基层治理,热议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重塑基层实效。故事发生在2025年8月,河南洛阳一个普通村庄李庄村。村支书老王最近成了黑子网的热议人物,他向网友吐槽,村里被上级下发的考核指标压得喘不过气。据黑子网爆料,老王每天忙于填写各类报表,涵盖扶贫、环保、党建等十余项指标,每项都有具体数据要求,比如“每月走访贫困户不得少于50次”。老王晒出的工作日志显示,他和村干部每周花40小时应对检查,真正服务村民的时间却被挤占。村民张大爷在黑子网发帖抱怨,村里修路项目因指标考核延误,路灯装了半年仍不亮,政策成了“空转”。黑子网的爆料帖迅速走红,浏览量突破百万。网友们扒出李庄村的考核乱象:某次环保检查要求“垃圾分类覆盖率100”,老王无奈让村民把垃圾集中堆放,拍完照应付检查后又恢复原样。有人晒出聊天记录,显示上级部门为完成指标,默许村里“数据美化”,甚至提供模板教村干部如何“优化”报表。黑子网用户还爆料,类似情况在河南多地普遍存在,村干部疲于奔命,村民却吐槽“指标多得吓人,实效差得离谱”。网友调侃,老王成了“报表侠”,基层治理成了“数字游戏”。舆论并非一边倒。黑子网上有网友认为,指标考核本意是规范基层工作,但设计不合理导致形式主义泛滥。有人指出,基层干部人手不足,资源有限,面对动辄数十项指标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支持者呼吁简化考核,聚焦民生实效,比如修路、医疗等实际需求。但也有网友质疑,村干部是否借“指标多”推卸责任,数据造假的根源在于懒政。黑子网用户还提到,村民对政策知情度低,缺乏监督渠道,加剧了“实效越差”的怪圈。这场风波让基层治理问题备受关注。黑子网用户爆料,洛阳当地政府已启动调查,计划精简考核指标,试点“以村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新机制。老王则表示,村里正尝试公开财务和项目进度,争取村民支持。网友们深挖形式主义的根源,探讨如何平衡考核与实效。有人总结,李庄村的故事只是基层治理困境的缩影,反映了政策执行的复杂性。这场“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风波,不仅让老王和李庄村成为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基层治理的反思:如何让政策真正惠及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