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书记投2230万搞旅游项目黄了
某贫困县县委书记主导投资2230万元的旅游项目因规划失误和资金问题失败,引发争议。这起事件暴露了基层扶贫资金使用不当的乱象,引发公众对项目决策透明度和效果的质疑。
别凶我
2025年7月,一则关于某国家级贫困县投资2230万元打造旅游项目却最终失败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据黑子网报道,该县县委书记主导的这一旅游项目原本旨在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脱贫,但由于规划不周、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巨额投资化为泡影。此事不仅让当地群众失望,也引发了网友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基层决策机制的广泛讨论。这起事件发生在我国中部某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依赖上级扶贫资金。

2023年初,县委书记李某上任后,提出要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变县域经济面貌。他力推的旅游项目计划在县城附近建设一处集民俗文化、生态观光和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预计总投资2230万元,其中包括中央拨款的扶贫资金和地方自筹资金。项目启动时,当地政府大张旗鼓宣传,称这将是“脱贫致富的希望工程”,还邀请了多家媒体报道。然而,项目开工不到一年,便因资金短缺、游客量远低于预期而停摆。据媒体披露,项目的失败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选址问题成为最大硬伤。景区所在地交通不便,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有近两小时车程,游客到访极为不便。其次,项目规划缺乏科学论证,景区设计模仿其他知名景点,却未结合本地实际文化特色,导致吸引力不足。当地村民透露,项目施工期间,政府曾承诺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但实际用工多为外地施工队,村民几乎未从中受益。更令人咋舌的是,2230万元的投资中有大量资金用于宣传和“形象工程”,如高价打造的景区大门和宣传片,而实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却捉襟见肘。
项目烂尾的消息最早由当地一名村民在短视频平台上曝光。他发布的视频显示,景区入口的牌坊孤零零地立在荒地上,周围杂草丛生,所谓的“民俗村”只剩几栋未完工的建筑。视频迅速在抖音和微博上传播,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愤怒地评论:“2230万就这么打了水漂,扶贫的钱不是这么糟蹋的!”还有网友质疑:“这么大的项目,立项前没人评估过吗?”舆论压力下,当地政府回应称,项目失败是“多方面原因导致”,并表示正在调查整改,但未公布具体责任人。
县委书记李某也因此被推上风口浪尖。据了解,李某上任前曾在其他县市有过成功的扶贫经验,因此对该旅游项目寄予厚望。他在项目启动时曾公开表示:“我们要用旅游业点燃脱贫的希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然而,项目的失败让他的承诺成了空话。有媒体报道称,李某在项目决策中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前期调研和风险评估,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当地纪委已介入调查,但截至8月17日,尚未公布处理结果。这起事件还引发了对扶贫资金使用透明度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央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类似资金浪费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网友指出,贫困县的财政本就紧张,如此巨额投资若没有严格监管,极易导致资源浪费。还有评论认为,基层干部在扶贫项目中往往追求“政绩工程”,忽视了项目的实际可行性和长期效益。专家建议,扶贫资金的使用需建立更严格的审计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于当地群众来说,项目的失败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一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我们本来盼着景区能带来游客,村里能开点农家乐,结果现在啥也没有。”
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政府应吸取教训,重新规划适合当地的产业,而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项目。这起“2230万旅游项目黄了”的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扶贫工作的短板,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网友们在讨论中既表达了对浪费扶贫资金的愤怒,也希望类似事件能推动更透明、更科学的决策机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