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企看发展 节能“捡漏者”蒋立:为地球控温15搬砖
勤奋的小李哥
在江苏南京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型民营企业厂房里,蒋立和他的团队正默默为全球气候目标贡献力量。蒋立,42岁,是一位在节能环保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的创业者。他的公司专注于工业余热回收与高效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外界戏称他为“捡漏者”,因为他总能从别人忽视的能源浪费环节中找到优化空间。蒋立却说:“节能不是捡漏,是责任,是为地球降温的每一小步。”蒋立的公司成立于2010年,当时正值全球气候大会提出将地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面对工业领域普遍存在的高能耗、低效率问题,蒋立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热泵技术的余热回收系统,能将工厂排放的废热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能源。这项技术看似简单,却能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中大幅降低能耗。仅在2024年,他的公司就帮助30多家企业减少了约15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百万棵树木。蒋立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瓶颈接踵而至。他回忆道,有一次为了验证设备性能,他和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工厂调试设备,睡在简易折叠床上。正是这种“搬砖”般的坚持,让他们的技术逐渐成熟。如今,这家民企的节能设备已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订单量同比增长了40。蒋立自豪地说:“我们的设备就像地球的降温药,用得越多,地球就越健康。”除了技术创新,蒋立还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他常对员工说:“我们不只是做生意,更是在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公司内部设立了“绿色积分”制度,员工提出节能建议或参与环保公益活动都能获得奖励。这种理念也感染了客户,许多合作企业开始主动优化生产流程,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蒋立的故事并非孤例。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投身于绿色发展的大潮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已突破9万亿元,民营企业贡献了近60的份额。这些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管理优化等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动力。蒋立的贡献虽是沧海一粟,却展现了民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然而,蒋立也面临挑战。节能技术的推广需要高昂的初期投入,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对此,蒋立呼吁政府出台更多补贴政策,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绿色技术更多关注。他坦言:“控温15不是一句口号,是无数人一起搬砖的结果。我们民企愿意当先锋,但需要更多支持。”在蒋立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注了公司设备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每多一个红点,他都会露出笑容:“这代表地球又凉了一点点。”从“捡漏者”到“控温先锋”,蒋立的创业之路不仅是民企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未来,他计划将技术推广到更多发展中国家,让节能的种子在全球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