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二维码不能扫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方便得像老朋友,但这3种二维码不能扫的警告越来越响亮,它们往往藏着钓鱼陷阱、病毒木马和个人信息窃取,一旦扫码,账户资金瞬间蒸发,隐私全无,提醒大家多长个心眼,别让便利变成大祸。
小贝
小李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今年28岁,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每天挤地铁上下班,生活平淡却也踏实。他特别喜欢用手机支付,觉得扫个二维码就搞定一切,太省事了。谁知道,就在前阵子,他差点因为这3种二维码不能扫的疏忽,把自己攒了三年的存款全搭进去。那天是周五,下班后小李和同事小王去街边小摊吃烧烤,摊主递过来一张印着二维码的宣传单,说是扫码就能领免费饮料券。小李平时爱占小便宜,没多想就掏出手机扫了。结果,屏幕一闪,跳转到一个看起来挺正规的页面,提示“领取成功,请输入手机号验证”。

他稀里糊涂地输了号码,谁知转眼间,手机开始卡顿,微信支付页面莫名其妙弹出授权提示。小李赶紧关掉,可为时已晚,银行卡里少了200块,转账记录显示给了个陌生账户。他慌了神,赶紧给银行打电话冻结,才止损没继续扣款。事后查了查,原来那是典型的钓鱼二维码,专骗人输入个人信息,然后远程操控转账。小李气得直拍大腿,后悔没记住那句“这3种二维码不能扫”的提醒,尤其是这种免费领取礼品的二维码,表面甜头多,背后全是坑。
这事儿让小李长了教训,他开始上网搜相关新闻,才知道这种钓鱼二维码到处都是。记得有报道说,去年全国就有上万起类似诈骗案,受害者从学生到退休老人,全中招。那些不法分子印小卡片,贴在电线杆上,或者塞到超市传单里,内容五花八门,什么“免费WiFi”“中奖通知”,一扫就中招。专家分析,这种二维码链接的假网站,伪装成银行或支付平台,诱导你授权,实际上是植入木马程序,偷走你的支付密码。想想就后怕,小李从那以后,出门再也不乱扫了。
可好景不长,没过俩月,他又遇上第二种麻烦。那天中午,小李去小区快递柜取包裹,柜门上贴着个二维码,标签写着“扫码解锁升级服务”。他平时取快递总觉得柜子慢吞吞的,心想升级下也好,就扫了。谁知,手机叮的一声,下载了个所谓“快递助手”App,安装后权限要得离谱,全要访问通讯录和位置。小李觉得不对劲,赶紧卸载,可卸载不了,手机开始发烫,弹出一堆广告。晚上回家,他发现支付宝里有个小额扣款,5块钱,转给个“服务费”账户。
幸好他及时报警,警察叔叔说这是快递单上的二维码陷阱,这种二维码往往被骗子替换,扫了就安装病毒,偷隐私还扣钱。报道里提到,这种快递二维码诈骗越来越猖獗,尤其在高峰期,包裹多,很多人急着取,就忽略了风险。警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是这种案子就破了数百起,涉案金额上百万。那些二维码藏在包裹标签或柜机上,看起来官方得很,其实是黑客伪造的。一旦扫码,病毒直奔你的银行App,悄无声息转走资金。小李这回学乖了,取快递前总先看清来源,绝不碰不明二维码。
可小李的霉运还没完,第三种二维码的遭遇更让他刻骨铭心。那是个周末,他去公园遛弯,路过一个义工摊位,有个阿姨递来张海报,上面二维码醒目,说是扫码捐款支持环保,一毛钱起捐。小李心善,平时也爱做公益,就扫了。页面跳转到个支付界面,他输入1块钱捐款额,确认支付。结果,支付没成功,页面却提示“系统忙,请重试并授权完整权限”。小李没多疑,又扫了一次,这次手机震动不停,微信弹出好友添加请求,他一看,是个陌生人,头像还挺熟悉的头像。
小李删了请求,可第二天早上醒来,微信钱包空了,5000块转给了几个陌生账户。他傻眼了,赶紧联系客服,冻结后才保住剩下的钱。原来,这是乞讨或捐款二维码的猫腻,这种二维码表面公益,实际链接钓鱼页,授权后就能远程操作你的支付。小李后来看到新闻,说这种诈骗针对爱心人士,全国每年损失上亿。那些摊位或街头二维码,多是临时印的,扫了就中招,钱捐了还搭上自己家底。专家提醒,这种二维码尤其危险,因为它玩情感牌,让人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