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吴尔渥
近年来,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托育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然而,高昂的托育费用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成为许多家庭的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此次联合发文,旨在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破解这一难题。通知指出,各地需结合实际,科学核算托育服务成本,合理制定价格标准,避免机构因成本压力降低服务质量,或因高收费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不仅是对托育行业的规范引导,也是对普惠民生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将有效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助力缓解年轻父母的育儿压力。具体来看,通知提出多项措施。首先,各地要建立健全托育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市场供需变化,结合人工、场地、运营等成本因素,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其次,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降低普惠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从而间接减轻家庭负担。此外,通知还要求加强价格监管,防止部分机构借机哄抬价格,确保普惠托育服务的可及性。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提到要优先支持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托育服务,体现社会公平。从实际情况来看,托育服务市场目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线城市托育机构数量较多,但价格普遍较高,月均费用动辄数千元,让许多双职工家庭倍感压力。而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专业机构稀缺,家长往往只能依靠家庭自助或非正规托管。针对这一现状,通知提出,将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向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延伸,通过价格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扩大服务覆盖面。专家指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背后,是对托育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价格合理化不仅能让家长“托得起”,还能倒逼机构提升服务水平。例如,部分城市已试点普惠托育服务,通过政府与机构合作,提供价格亲民的托育名额,受到家长欢迎。这些试点经验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此外,通知还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合规性进行监督,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对于年轻家庭而言,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大利好。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表示,她和丈夫都是上班族,孩子两岁时找托育机构费尽心思,价格高不说,服务质量也难以放心。“如果价格能更合理,机构更规范,我们的压力会小很多。”类似的声音在网络上并不少见,不少网友表示,普惠托育服务的推进,能让他们更安心工作,也更有信心生育二孩甚至三孩。不过,政策的实施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托育行业的专业人才短缺,保育员、早教老师的培训体系尚未完善,影响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财政补贴力度有限,普惠托育机构的运营仍需探索可持续模式。对此,通知提出,将支持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托育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地方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从长远看,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生育率提升的关键举措。数据显示,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家此次出台政策,既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也是在为未来的社会结构优化布局。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普惠托育服务有望成为更多家庭的“标配”,为年轻父母减轻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