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出台保障政策鼓励国内家庭收养残疾孤弃儿童
李子柒
2025年7月15日,青海省民政厅联合省财政厅、卫健委等部门发布青海省残疾孤弃儿童家庭收养保障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旨在鼓励国内家庭收养残疾孤弃儿童,提升儿童福祉,助力社会和谐发展。政策通过经济补贴、医疗保障、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降低收养家庭的负担,吸引更多家庭参与。据青海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孤弃儿童约3000人,其中残疾儿童占比近60,亟需家庭温暖。网友对此热议:“青海这波政策太暖了,给残疾孤儿一个家!”此举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相呼应: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次达429亿,旅游总花费432万亿元,接近2019年峰值水平,文旅热潮为社会公益与文化认同注入新动能。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多项创新举措。首先,收养家庭可获得一次性安置补贴,每名残疾孤弃儿童最高5万元,用于初期生活安置。其次,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医疗需求,青海省建立专项医疗保障基金,覆盖手术、康复训练及长期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此外,收养家庭可享受优先入学、心理辅导等服务,残疾儿童的个性化教育和心理健康得到保障。西宁市一位收养家庭代表李女士分享:“有了这些政策,我们更有信心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网友点赞:“这政策接地气,真正为孩子和家庭考虑!”青海省的这一政策与全国文旅热潮形成共振。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554,旅游消费热潮带动了社会对文化认同和公益事业的关注。青海作为旅游热门地,凭借青海湖、塔尔寺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文旅活动中的公益元素也逐渐升温。例如,西宁市近期推出“文旅公益”活动,在旅游景点举办残疾儿童艺术展,呼吁社会关注孤弃儿童。网友调侃:“在青海湖边看风景,还能为公益出力,旅游更有意义了!”活动期间,部分收养家庭与游客互动,分享收养故事,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残疾孤弃儿童的关爱。政策实施的背后,是青海省对孤弃儿童福祉的长期探索。据了解,青海地广人稀,孤弃儿童多分布在偏远牧区,残疾儿童因医疗资源匮乏,收养难度较大。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国内家庭更倾向收养健康儿童,残疾孤儿多依赖机构抚养。政策出台前,青海省民政厅调研发现,经济负担和医疗支持不足是阻碍家庭收养的主要障碍。为此,政策特别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提供专业康复指导和家庭培训。网友对此评论:“青海把痛点都解决了,政策精准又暖心!”然而,政策落地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家庭对政策了解有限。网友吐槽:“好政策得让更多人知道,不然牧区的家庭咋申请?”另一方面,残疾儿童的长期康复和教育需要持续投入,基层医疗和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青海省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立“残疾孤弃儿童收养服务网络”,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和申请指引,并与高校、社会组织合作,培养专业社工和康复师。网友表示:“希望这张网能覆盖每个角落,让孩子们早点有家!”从更深层次看,青海的政策不仅关乎儿童福祉,也与文化自信和文旅融合紧密相关。正如“两岸学者参访河南固始”活动展现的根亲连结,收养残疾孤弃儿童体现了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青海省民政厅表示,未来将结合文旅资源,推出更多公益旅游项目,如“收养家庭公益之旅”,让收养家庭与游客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增进社会理解与支持。网友对此充满期待:“带着孩子去塔尔寺祈福,顺便做公益,太有爱了!”展望未来,青海省计划到2027年实现残疾孤弃儿童收养率提升30,并探索与邻近省份的跨区域收养合作。政策的实施不仅为残疾孤儿带来家庭温暖,也为文旅热潮下的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新活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青海的政策让孩子们有了家,也让旅游更有温度!”2025年,伴随文旅市场的持续繁荣,青海的收养政策有望成为全国公益与文旅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