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下杭国潮非遗艺术季福州举行 三捷河沉浸式演绎首秀
蔓越莓
福州台江区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称,承载着千年闽都的商贸与文化记忆。2024年国庆假期,首届上下杭国潮非遗艺术季在此盛大启幕,以三捷河为舞台,推出“双杭商海经”沉浸式演绎首秀,将非遗、信俗文化、码头文化、商帮文化、会馆文化与市井文化巧妙融合,吸引了无数市民与游客驻足体验。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是对福州非遗的致敬,更是通过国潮视听与沉浸式演绎,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点燃了年轻人的文化热情。活动以东方美学为基调,通过非遗传承、社群交流与情绪共鸣,打造了一个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时尚的文化IP,为新中国75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别具一格的文化贺礼。9月30日晚,三捷河畔的沉浸式演绎首秀正式拉开帷幕。夜幕下的三通桥上,福州八家将民俗舞蹈与现代说唱、街舞的碰撞,迸发出令人振奋的火花。95后非遗传承人黄杜飞身着传统服饰,带领团队将这一古老民俗舞蹈以新颖形式呈现,引得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八家将的文化内涵,是我的目标。”黄杜飞说道。他的表演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神韵,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让古老的民俗在年轻人心中“活”了起来。河对岸的永德会馆前,商帮代表们往来寒暄,码头号子声此起彼伏,仿佛将游客带回了清末民初上下杭商贸繁荣的盛景。商号管家指挥工人搬运货箱,吆喝声与水波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会馆的二楼廊边,90后演员刘雨璇头戴“三条簪”,或吟唱或起舞,演绎着福州独有的非遗文化符号。“三条簪”是福州女性传统妆束,象征着爱国爱家、坚毅勇敢的精神,近年已成为福州文旅的网红IP。刘雨璇表示,穿上这身装扮,她仿佛穿越时空,成为古时女子,用一颦一笑向游客传递福州的文化底蕴。观众中,不少年轻人被这一表演深深吸引,争相拍照打卡,甚至有人当场搜索“三条簪”的历史渊源,感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不仅局限于沉浸式演出,还推出了多个板块,丰富游客的体验感。杭肆云集国潮好物大赏汇聚了福州软木画、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脱胎漆器等非遗文创产品,让游客在选购中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国潮剧场则上演了新闽剧贻顺哥烛蒂,以福州方言的唱腔诉说市井故事,勾起老福州人的乡愁记忆。街头艺人红歌会与非遗橱窗秀则为街区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游客在古巷中漫步,时时被惊喜的表演与展示吸引。商帮大会则通过情景再现,展现了上下杭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荣景象,让游客在互动中了解福州商贸文化的辉煌历史。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文化旅游部经理范玥馨介绍,今年春节以来,上下杭持续探索“非遗国潮”的模式,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国庆期间的这场艺术季,围绕三捷河的沉浸式演绎为核心,串联起街区的非遗资源与历史文化,通过可视化的表演与互动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上下杭的文化底蕴与福州的城市精神。她表示,活动旨在打破传统非遗的界限,赋予其年轻化、潮流化的新定义,重塑非遗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实现“非遗文旅”的双向赋能。活动期间,上下杭还推出了“非遗一条街”体验线路,串联三通桥、永德会馆、福州万寿尚书庙等19处非遗文化场所与14处会馆文化资源。游客可领取集章打卡地图,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线上,活动通过“主播逛展传承人说非遗”的直播形式,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福州晚报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播出,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云”赏非遗。此外,江苏的东台发绣、射阳农民画等外地非遗项目也亮相活动,与福州本地非遗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场艺术季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狂欢,更是对福州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福州拥有215项市级非遗项目,其中包括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14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近年来,福州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古厝”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近大众。此次上下杭国潮非遗艺术季,以三捷河为舞台,将非遗与国潮结合,不仅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也为福州文旅注入了新的活力。游客张小姐感叹:“这场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福州的文化,古老的非遗也能这么时尚,太有意思了!”首届上下杭国潮非遗艺术季的成功举办,展现了福州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上的不懈努力。从三捷河的沉浸式演绎到非遗文创的创新转化,活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点燃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未来,上下杭将继续以“非遗一条街”为依托,打造更多沉浸式文化体验,让福州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