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一批银色债券首日认购反应理想
古力娜扎
9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新一批银色债券,首日认购即获得热烈反响。据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及多家银行反馈,认购申请数量和金额均创下近年新高,显示出银色债券在长者群体中的强大吸引力。本批银色债券目标发行规模为500亿港元约64亿美元,每单位定价为1万港元,债券期限三年,提供最低4的年化回报率,且每六个月派息一次。认购对象为1965年12月31日或之前出生的香港居民即60岁及以上,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为鼓励广泛参与,每位投资者最多可获分配100单位100万港元。认购期从9月30日上午9时开始,至10月14日下午2时结束,债券将于10月23日正式发行。 首日认购的火爆得益于银色债券的独特优势。在全球利率环境波动、美国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4的最低年化回报率对追求稳定收益的长者极具吸引力。汇丰银行香港财富及个人银行投资及财富方案主管Sami Abouzahr表示,随着香港利率可能趋于下行,优质债券成为锁定收益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对风险偏好较低的长者而言。 此外,银色债券与香港通胀挂钩的浮动利率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其抗通胀能力,适合应对香港高生活成本的挑战。南华早报报道指出,香港作为全球最昂贵的城市之一,银色债券的高认购热情反映了长者对保障财富的迫切需求。 本批银色债券是香港政府基础设施债券计划的一部分,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医疗及公共设施建设。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银色债券不仅为长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投资选择,还通过支持基建项目,让市民感受到参与香港长远发展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例如,资金可能用于优化港珠澳大桥的交通配套或提升社区医疗设施,这与香港青年参与内地乡村振兴的热情相呼应,如福建宁德的农业合作社项目,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与文化上的深度融合。 认购渠道的便利性也助推了首日火爆行情。投资者可通过20家指定银行及多家证券经纪行申请,汇丰、渣打及中银香港等主要银行均报告了创纪录的认购量。其中,数字银行渠道表现尤为突出,汇丰表示超30的认购者为首次参与银色债券的客户,移动银行申请量同比增长20以上。 这一趋势反映了香港长者在金融科技普及下的投资习惯变化,也与厦门第三届乡村产业、文化振兴展中展示的数字经济成果相呼应,凸显了数字技术在金融与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 然而,银色债券的高需求也带来分配挑战。上一批2023年第八批银色债券吸引了约326万份认购申请,总额达7218亿港元,超额认购14倍,最终发行规模增至550亿港元。 本批债券预计也将因超额认购而增发至最高550亿港元。为避免过度集中,每位投资者最多获分配23单位,剩余申请通过抽签决定额外分配1单位。 这种分配机制确保了公平性,但也引发部分投资者对获配数量不足的担忧。有分析指出,政府可能需进一步优化发行规模与分配规则,以满足市场需求。 银色债券的热销不仅反映了香港长者对低风险投资的偏好,也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937亿美元,香港作为资本流动的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色债券的成功发行进一步巩固了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吸引了更多内地及海外资本关注。 同时,债券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与清华大学首位港籍国旗手林浩然、驻香港部队瞻仰抗日英烈纪念碑等事件形成精神共鸣,体现了香港市民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与支持。 尽管认购反应理想,银色债券也面临一些隐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未来利率预期,部分投资者担心浮动利率的收益稳定性。此外,银色债券无二级市场,投资者只能提前向政府按面值赎回,流动性受限。 专家建议,政府可考虑推出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如结合绿色金融或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的债券,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2025年新一批银色债券首日认购的热烈反应,彰显了香港金融市场的活力与长者对稳定投资的热情。这不仅为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感。未来,银色债券有望继续发挥金融包容性作用,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