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补钙不仅是吃钙片,还要多环节的综合治疗
越小越
骨质疏松、骨折等骨骼健康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在老龄化社会加剧的背景下,补钙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强教授在近期健康讲座中明确指出,补钙并非简单地吃几片钙片,而是需要多环节综合治疗的科学过程。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维生素D补充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及其相关并发症,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保障。张强教授介绍,钙是骨骼健康的基础元素,但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依赖钙片可能效果有限,甚至因过量摄入导致钙沉积、肾结石等副作用。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钙摄入量普遍不足,平均每日摄入量仅为400-500毫克,远低于推荐的800-1200毫克。然而,补钙的关键在于吸收,而非单纯摄入量。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协助,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质流失,骨密度下降。因此,补钙必须与维生素D补充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饮食是补钙的首要途径,远比钙片更安全有效。张教授建议,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腐、芝麻、绿叶蔬菜及小鱼干等。以牛奶为例,每100毫升全脂牛奶含钙约120毫克,每天饮用300毫升即可满足部分钙需求。此外,豆制品如豆腐不仅富含钙,还含有植物蛋白,有助于骨骼和肌肉的综合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草酸、植酸等物质可能阻碍钙吸收,因此烹饪时应尽量减少菠菜、苋菜等高草酸蔬菜与高钙食物的同食,或通过焯水降低草酸含量。运动是补钙的另一关键环节,尤其对中老年人至关重要。骨骼健康遵循“用进废退”原则,适量的负重运动能刺激骨细胞活性,促进钙质沉积。张教授推荐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太极拳及抗阻训练,如哑铃锻炼或瑜伽,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他特别提到,户外运动不仅能增强骨骼,还能通过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例如,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可显著提高体内维生素D水平,助力钙吸收。对于不适合剧烈运动的老年人,简单的站立练习或平衡训练也能有效预防跌倒和骨折。维生素D的补充是补钙的重要辅助手段。张教授指出,中国人群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尤其在北方冬季,阳光不足导致合成减少。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维生素D为400-800国际单位IU,老年人可适当增至1000 IU。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深海鱼、蛋黄和强化食品,但饮食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可考虑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老年人骨密度显著高于缺乏者,骨折风险也明显降低。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不可忽视。吸烟、过量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都会加速钙流失,损害骨骼健康。张教授建议,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和咖啡摄入,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骨骼代谢平衡。此外,保持健康体重也很重要,过瘦会导致骨量流失,而肥胖则增加骨关节负担。针对女性群体,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质疏松,需格外关注钙摄入与骨密度监测。骨科专家还强调,补钙需因人而异,个性化治疗尤为重要。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钙需求量不同,补钙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儿童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均衡饮食和户外活动比钙片更重要孕妇则需额外补充钙质以满足胎儿需求老年人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延缓骨质流失。北京协和医院的骨质疏松门诊数据显示,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骨密度改善率达70以上,远高于单纯服钙片的对照组。值得一提的是,骨骼健康不仅是个人问题,也关乎公共健康。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骨质疏松防治,普及骨骼健康知识。近年来,各地社区医院纷纷开设骨健康讲座,推广骨密度筛查,鼓励居民通过科学补钙和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骨折风险。2023年,全国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较2018年下降约15,显示出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效。张教授还提到,补钙并非一劳永逸,需长期坚持并定期监测。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量减少的早期信号。对于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综合治疗尤为关键,除补钙和维生素D外,可能需要配合药物和康复训练,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折风险。从饮食到运动,从维生素D到生活方式调整,补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环节协同配合。通过科学的综合治疗,不仅能有效提升骨骼健康,还能为健康老龄化奠定基础。张教授呼吁,公众应摒弃“补钙等于吃钙片”的误区,树立科学的骨健康观念,共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