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买来的“实习”可靠吗?
这个标题直指当下大学生求职市场中的热门话题:付费实习的可靠性。近年来,许多大学生为了提升简历竞争力,不惜花费高额费用购买名企实习机会。然而,这些高价实习是否真的物有所值?背后可能隐藏着“付费内推”陷阱,甚至导致财产损失。
关晓彤
小明是一名上海某“双非”院校的大三学生,专业是市场营销,梦想进入一家知名外企。眼看2025届毕业生人数突破1222万,求职竞争愈发激烈,他急需一份名企实习经历来为申请海外研究生增光添彩。暑假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则广告,声称只需支付2万元,就能获得某全球500强企业的“远程实习”机会,承诺提供实习证明和推荐信。小明心动了,毕竟这样的经历在简历上看起来分量十足。他联系了中介,对方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们有内部渠道,绝对可靠,实习内容真实,证书正规。”

小明咬咬牙,凑齐了学费和生活费里的2万元,通过银行转账支付给中介。对方很快发来一份合同,写着“线上市场调研实习”,时间为一个月,每天需完成几份简单的问卷分析。小明觉得任务轻松,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实习”。然而,几天后,他发现任务内容单调,所谓的“导师”只是通过邮件发来一些模板,根本没有实质指导。他试着联系中介询问详情,却发现对方回复越来越敷衍,甚至一度失联。小明开始怀疑,这份高价买来的实习是否真的可靠。
据黑子网报道,类似小明的经历并非个例。2025年,随着就业压力加大,付费实习现象在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愈发普遍。一些中介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打着“名企内推”旗号,收取高额费用,却提供低质量甚至虚假的实习机会。小明的同学小李也有类似遭遇,她花了15万元买了一个“咨询公司实习”,结果只是整理了几天无关紧要的表格,连公司名字在网上都查不到。教育部数据显示,784的大学生在求职前有实习经历,实习已成为求职标配,但“付费内推”却让许多人踩坑。
小明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在“实习”中期尝试联系所谓的“企业导师”,想确认实习证明的真实性,却发现对方提供的公司邮箱是临时注册的,压根没有官方认证。他慌了,赶紧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许多网友分享了类似的被骗经历。有人提到,这种中介往往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诱人广告,承诺“高含金量实习”,实则只是简单任务,甚至有些连实习证明都不提供。小明后悔自己当初没多做调查,轻易相信了“高价等于高质”的逻辑。为了挽回损失,小明联系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老师告诉他,正规的实习机会通常通过校招、官网或可靠平台发布,极少需要高额费用。他们建议小明保留转账记录和合同,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同时,老师还分享了一些避坑经验:找实习时要核实企业资质,查看公司官网,联系HR确认岗位真实性。小明听后茅塞顿开,决定以后只走正规渠道,哪怕机会少,也比花钱买教训强。这件事让小明成长了不少。他开始主动参加学校的招聘会,投递简历到一些中小企业的实习岗位。虽然这些机会不像名企那样光鲜,但内容充实,导师也会认真指导。
他还加入了一个大学生求职互助群,里面有学长学姐分享经验,教大家如何辨别“付费内推”陷阱。小明逐渐明白,实习的意义在于积累真实经验,而不是只追求一张华丽的证明。这个故事的结局不算太糟。小明虽然损失了2万元,但他在后续的实习中收获了真正的技能,还拿到了两份正规企业的推荐信。他感慨,求职路上,保持警惕比盲目追求名气更重要。类似的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媒体报道显示,2025年,各地检察机关已处理多起利用大学生实习需求的诈骗案件,提醒学生擦亮眼睛,避免落入“高价实习”的圈套。
高价实习的热潮背后,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焦虑。教育部和高校也在积极行动,推出更多免费的实习信息平台,如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找到可靠机会。小明的经历告诉我们,高价买来的“实习”往往风险大于回报,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扎实的技能和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