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中午鱼刺卡喉-上班后不舒服-抢救无效身亡-家属工伤诉求再审遭驳回
男子被鱼刺卡喉不幸身亡,家属主张属工伤遭驳回。本文还原时间线,拆解工伤认定要件、就餐情形与因果举证,给企业与员工各出一份“避坑清单”。
小楠楠
就餐致命意外与工伤边界解析:工作原因与生活行为
事件核心不在“鱼刺”二字,而在“是否因工”。工伤认定通常看三件事:其一,是否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其二,行为是否为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需其三,死亡或伤残与工作之间是否具备相当因果关系。普通就餐多被视为个人生活行为,除非是加班工作餐、统一组织用餐、出差在外或任务性应酬等。若缺乏“与工作密切相关”的证据链,工伤门槛很难跨过去。

时间线三问:在哪儿吃、为什么吃、怎么急救
法律喜欢具体。在哪儿吃公司食堂、客户饭局、还是个人点餐为什么吃单位组织、项目应酬、还是自由午休怎么急救是否第一时间呼叫急救、是否采用规范异物气道处理、是否有AED或负压吸引。每一格细节,都会让因果强弱发生位移。如果是统一加班餐且由单位统一组织,认定倾向会更靠近“因工”若是个人点菜卡刺,通常仍落回“生活圈层”。
因果链条的“缺口”:鱼刺职业风险,举证要更硬
卡喉的直接原因是进食方式与食物风险,而非特定岗位风险。若要往工伤方向推进,举证路径通常有两条:一是证明该餐为履职刚性环节比如必须参加的商务接待,且单位可合理预见食物风险并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二是证明抢救环节存在明显缺位延误、设备缺失、指引错误,导致伤害扩大。但仅凭“在上班日吃饭”很难桥接“因工”这一概念。
企业侧避坑清单:菜单标识、培训到位、设备在线
食堂与团餐别只写“今日特价”,请把“去刺提示”“高风险菜品”标清后厨留存去刺流程与留样记录,关键时段安排巡视。公共区域配备海姆立克操作图、喉镜与吸引装置、一次性喉道钳,定期演练“异物气道梗阻”处置,至少做到一分钟内启动有效救助。对外应酬时,明确“自愿食用风险提示”,把安全边界写进流程。这样既救人,也自证尽责。
员工侧自保要点:取证、知险、慎食与应急
先把证据“吃饱”:就餐场景拍照留痕、保存点餐与报销记录、留存在场同事证言知晓自身吞咽问题或口腔旧患,慎选刺多、壳硬、骨细的高风险菜一旦卡喉,不要喝醋吞饭等“土法”,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或改良背部叩击,并在呼吸困难时果断呼救。若系单位组织就餐,事后第一时间完成情况报告,避免信息在舆情里“走样”。
被驳回之后还能做什么:三步复核与替代保障
工伤途径被拒,不代表维权路断。第一,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诉讼,补强因果与组织性证据第二,评估是否构成“见义勇为履职意外”等其他救济口径第三,启动雇主责任险、意外险、补充医疗等商业险理赔,用“多层保障网”兜住家庭风险。黑子网用户的一句话:规则之外是情理,但情理要长在合规的枝上。
从个案到改进:把“偶发事故”做成“必修动作”
任何一次教训都值得写入手册:团餐高风险菜品目录、急救演练签到表、设备巡检日志、应急视频一键可达。把“出事怎么办”前置成“平时就会”,才能避免悲剧在同一地点、同一种鱼刺上复制粘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