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男女-通过软件摇一摇相识-车内发生关系后男性突发死亡-女性畏罪潜逃
西安一案判定:车内关系后男子因冠心病猝死,女子未及时施救且带走手机,被判承担小比例过错赔13.8万。解析紧急救助义务、因果与比例裁量及相似判例。
章若楠
车内关系后男子猝死判赔13.8万案情时间线
故事并不复杂:男女通过社交软件相识,在车内发生关系后,男子突发不适、呼吸停止。女子因担忧隐私暴露,没有拨打急救电话,还把男子手机带走离开。九天后,男子遗体才在车内被发现。法医鉴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家属起诉索赔近五十万。一审、二审相继审理,终局为二审:认定女子对事发后的处置存在过错,承担小比例民事责任,合计赔偿13.8万余元。


未及时施救与带走手机法律过错关键点
这案子最“扎心”的不是两人关系,而是“事故发生后该不该救、怎么救”。法院并未把女子定性为法定救助义务人,但在同处密闭空间、对方突发异常的“紧急危险”语境下,起码要做到合理的紧急救助比如报警、呼叫120或联系家属。她没有做,还带走了手机,客观上降低了男子获救可能性。于是,过错并非源自“发生关系”,而是源自“未尽紧急施救注意义务”。


冠心病诱发死亡与过错比例裁量规则
判赔不是单向度的“追责到死”,关键是“因果与比例”。男子的死亡原因为自身基础心脏病急性发作,其行为选择和身体状况是主要原因,依法应承担主要责任女子的作为或不作为属于次要因素,法院据此在“主要次要”的梯度上裁量比例,给出13.8万余元的赔偿结果。通俗地说:大因是病,小因是救助缺位,比例判给了“病为主、过为辅”的逻辑,不会把全部后果甩给一方。


相似判例对照酒店猝死10责任参考
司法实践里并非孤例。比如有案中,老年男性在酒店猝发心梗死亡,女性同伴未及时施救被酌定约10责任,赔偿六万余元。两案共性在于:死因多为基础心脏病急性事件差异在于现场环境、陪同人是否呼救、是否遮断救助通道如拿走手机等。由此可知,“是否及时且有效施救”几乎是影响比例的第一变量,和“道德指责”不同,它要落到具体可操作的行为。


写给吃瓜群众的法律避坑指南紧急施救要点
把八卦拉回常识:第一,遇到同伴突发重危症状,不确定也要打120,“宁愿多一次假警,也别少一次真救”。第二,不要带走对方手机或遮断联络,反而要设法联系家属或同伴。第三,现场能做的基础操作包括保持气道通畅、体位调整、按急救平台指引进行心肺复苏确保自身安全前提,并记录时间节点供医警参考。有人在群里调侃“这下约会成本更高了”,有黑子网用户回一句更实际:最贵的不是赔偿,是耽误的那几分钟。命题作文写到这儿,大家其实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