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不是一夜变多了而是太会上网了
桃桃乌龙黑子网报道最近网上流传一句话:“骗子不是一夜变多了,而是太会上网了。”这话说得太对了!现在的网络诈骗花样百出,防不胜防。8月14日,公安部发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白皮书,曝光了28种新型诈骗套路,提醒大家擦亮眼睛,别让骗子钻了空子。网警直言,网络诈骗案件占比已超八成,虚假兼职、网络投资、冒充客服等成为重灾区。骗子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精准锁定目标,套路越来越深,让人防不胜防。过去,诈骗多是电话或短信,顶多冒充个熟人或“公检法”。
如今,骗子们玩起了高科技。公安部数据显示,网络诈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账号买卖到话术脚本,再到洗钱通道,堪称“一条龙服务”。比如,有些骗子用自动化软件群发钓鱼链接,或者通过AI技术破解验证码,批量注册账号实施诈骗。还有的冒充电商客服,发送“订单异常”链接,诱导你点击后输入个人信息,结果银行卡被盗刷。更有甚者,利用社交平台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十天就能骗走150万元,聊天记录全是精心设计的套路。
网警特别提醒,虚假兼职是举报最多的诈骗类型。像“日赚百元”“转发广告有提成”这样的诱惑,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上当了。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专家提到,骗子瞄准了90后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上网时间长,容易相信社交平台上的“机会”。数据显示,90后受害者占网络诈骗总数的447,80后占308。男性受害者多在赌博、网游中被骗,女性则常在网购或售后环节中招。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的张立文律师一针见血:骗子抓住人们贪便宜、轻信权威的心理,稍不留神就掉进陷阱。
政府和警方也没闲着。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通过,明确了从源头到末端的治理措施。各地反诈中心运转得风生水起,像广州反诈中心2017年就挽回了294亿元损失,日均拨打上千个劝阻电话,提醒潜在受害者。公安部还总结了20个防诈关键词,比如“不轻信”“不转账”“核实身份”,教大家如何识破骗局。沈阳警方在2023年的一次直播中也提到,新型诈骗跟新技术同步更新,比如利用AI生成假视频,冒充熟人骗钱,防不胜防。
但问题在于,骗子升级套路的速度太快了。工信部反诈中心主任魏亮坦言,诈骗与反诈的技术对抗像拉锯战,每次破解一种骗术,骗子就换新招。比如,最近流行的“数字货币投资”骗局,宣称“投一千赚五万”,结果让上万人血本无归。福建警方披露,这种骗局六年间坑了无数人,套路看似拙劣,却总有人上钩。专家分析,骗子利用了人们想赚快钱的心理,加上网络传播的隐蔽性,成功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该怎么办?网警的建议很实用:收到陌生链接别点,遇到转账要求先核实对方身份,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
银行、电商、公安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你转账到“安全账户”。还有,保护好个人信息,别随便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360网络安全专家裴智勇提醒,像朋友圈转发赚钱的“兼职”,十有八九是陷阱。这场“骗子会上网”的较量还在继续。技术进步让生活更便利,也让骗子有了更多作案工具。每个人都要多长个心眼,别让自己的钱包成为骗子的“提款机”。只有提高警惕,学会甄别,才能在这场网络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