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
大鹅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例会,明确提出强化央行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以应对国内外经济新挑战,推动经济稳健复苏。根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委员会强调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适时调整政策力度与节奏,确保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更市场化的利率传导机制,引导市场利率与政策目标更加契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面临需求不足、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挑战。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做出此类调整,反映出中国对经济刺激的迫切需求。委员会强调,强化政策利率引导作用是优化货币政策框架的核心一环,旨在通过明确的政策利率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核心,弱化其他利率工具的角色,构建更加清晰的利率走廊体系。 具体而言,央行通过优化公开市场操作OMO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地位。2024年,央行多次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累计降幅达30个基点,同时1年期和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调25个和45个基点,有效降低了企业与居民的融资成本。 例如,2024年9月,央行宣布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至LPR减20个基点,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缓解楼市低迷压力。 此外,央行通过扩大OMO交易时段和引入国债买卖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流动性的灵活性,确保政策利率有效传导至银行间市场和实体经济。 利率走廊机制的完善是强化政策利率引导的重要举措。当前,利率走廊的上限为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较7天期逆回购利率高100个基点下限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较逆回购利率低145个基点。 这一机制通过设定明确的市场利率上下限,引导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等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避免利率过度偏离目标区间。2024年,央行通过频繁的逆回购操作和MLF投放,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全年净投放流动性约3万亿元,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央行强调通过“窗口指导”等非市场化工具,精准引导信贷投向,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2024年6月,央行新增3000亿元人民币的再贷款额度,用于支持地方国企购买未售房产,转化为保障性住房,助力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此外,央行通过绿色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的信贷支持,2023年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30,展现了中国在绿色转型中的全球引领作用。 然而,强化政策利率引导也面临多重挑战。外部环境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可能推行的60对华关税政策,加大了人民币贬值压力。 国内方面,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需求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仍需解决。央行在2025年1月暂停国债购买操作,原因是国债供给不足,凸显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资源约束。 专家分析,过度宽松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汇率波动,因此央行需在刺激经济与维护金融稳定间找到平衡。经济学家张明认为,牺牲货币政策灵活性以维持汇率稳定不可取,适度宽松可通过提振增长间接稳定汇率。 为增强政策透明度,央行计划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发布货币政策报告和高层公开演讲,清晰传递政策意图。潘功胜在2024年表示,透明的政策沟通能稳定市场预期,放大政策效果。 例如,2024年12月27日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将通过买卖国债、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平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这一表态引发市场热议,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5年初创历史新低,反映了市场对宽松政策的强烈预期。 展望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继续以强化政策利率引导为核心,优化利率走廊和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运用降准、降息等工具,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同时,通过窗口指导和结构性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确保货币政策既服务于经济增长,又维护金融与汇率稳定。在“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的背景下,央行以更市场化的政策框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