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乡野村庄中的国宝守护计划
聂小雨
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乡野村庄中,一项名为“国宝守护计划”的行动正悄然展开,旨在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杨家地村为例,村民们在日常农忙之余,肩负起守护金界壕的重任。这段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年间的金界壕,又称金长城,是古代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德县境内的金界壕全长635公里,沿途覆盖8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位像72岁村民耿瑞这样的义务巡护员,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历史遗迹。杨家地村的国宝守护计划是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每天清晨,耿瑞骑着小三轮车沿金界壕巡逻,检查文物是否有损坏或异常情况。巡护工作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守护历史的重任。耿瑞表示,他每次巡逻都会仔细观察土墙是否有塌陷或人为破坏的痕迹,若发现异常,便立即向文物部门汇报。这样的巡护工作在化德县的8个村庄同步展开,平均年龄约60岁的巡护员们,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敬畏,日复一日地守护着金界壕。内蒙古的国宝守护计划不仅依靠村民的义务巡护,还结合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现代技术手段。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投入,设立了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遗传承基地,推动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化德县,政府为金界壕的抢险加固工程提供了专项资金,修复了部分受损地段,同时安装了监控设备和警示牌,减少人为破坏的可能性。此外,当地还组织了文物保护培训,向村民普及文物知识,提升他们的保护意识。除了金界壕,内蒙古的国宝守护计划还涵盖了其他重要文物。例如,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珍贵的矿物晶体和史前工具被妥善保存,展现了草原文明的独特魅力。这些文物的保护同样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参与。在一些偏远村庄,村民们自发组建了文物保护小组,定期清理文物周边的杂草和垃圾,防止自然侵蚀。他们还协助文物部门进行普查,记录村落周边的古遗址、古墓葬等信息,为文物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国宝守护计划还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化德县的学校开设了文物保护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金界壕的历史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在节假日,当地还组织“国宝守护小队”活动,邀请青少年参与模拟巡护和文物修复体验,寓教于乐地传承保护意识。这种“老幼共护”的模式,不仅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内蒙古的国宝守护计划还在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借助数字化技术,文物部门开发了文物保护信息平台,巡护员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巡查数据,文物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文物现状,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一些村庄引入了无人机巡查技术,对金界壕等大型文物进行全景监测,弥补了人力巡护的不足。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内蒙古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国宝守护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金界壕的保存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部分受损段落得以修复,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与此同时,守护计划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杨家地村因金界壕的知名度提升,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村民们通过开设农家乐和销售特色农产品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内蒙古乡野村庄中的国宝守护计划,不仅是对金界壕等文物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传承。通过村民的默默奉献、政府的科学管理以及技术的创新应用,这项计划为内蒙古的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内蒙古还将继续完善守护计划,扩大保护范围,让更多乡野村庄的国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