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去世无子女 百万归亲戚房归国家
童锦程
2025年初,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赵女士化名,41岁,因尿毒症去世,留下银行存款、保险金、丧葬费等共计110余万元,以及一套价值约400万元的房产。赵女士终身未婚,父母早已去世,无兄弟姐妹,也未订立遗嘱,遗产无人继承。她的叔叔、姑姑、舅舅、姨妈等9名旁系亲戚诉至法院,主张曾在赵女士生前提供看病、送菜等帮助,尽到扶养义务,要求分割全部遗产。法院调查发现,赵女士生活基本自理,仅一位叔叔长期开车送医并在病历上作为近亲属签名,帮扶较多。

社区居委会证实,其他亲戚的探望多为“走亲戚”性质,未达法律认定的“扶养”标准。最终,法院判决110余万元现金由9名亲戚按比例继承,帮扶最多的叔叔获20份额,其余各10,房产则因无人继承收归国家,由昌平区民政局管理。 类似案例在上海也曾发生。一位独居老人猝死后留下430万元现金和一套房产,无法定继承人。其堂弟因长期探望和协助就医,分得130万元,其余遗产及房产收归国有。 这些案例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27条和第1160条,法定继承人限于配偶、子女、父母第一顺序及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二顺序,无人继承的遗产归国家用于公益事业。旁系亲属如叔叔、姑姑等,需证明“扶养较多”才能分得适当遗产。法院强调“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现金分配已体现亲戚的扶养贡献,房产价值远超扶养对等范围,故收归国家。 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法律严格界定“扶养”避免了亲戚借亲情谋利,房产归国家用于公益符合公平原则。数据显示,2023年中华遗嘱库登记的遗嘱中,60至70岁人群占比6007,但未婚或无子女者订立遗嘱比例仅2906,反映遗嘱意识薄弱。 反对者则质疑,房产归国家可能引发管理不透明问题,建议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律师刘铭指出,旁系亲属纳入继承序列可能导致“无序继承”,增加纠纷。 网友热议中,有人调侃:“无儿无女还欠债216万,侄子会继承吗?”也有人感慨:“没遗嘱,亲情在金钱面前真脆弱。” 事件还暴露了遗产管理的制度漏洞。民政部门作为“兜底”管理人,面临核查财产、处置房产等难题。上海2024年出台的关于民政部门履行遗产管理人职责的若干意见提出,房产可拍卖变现,资金注入财政专户用于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但全国范围内仍缺乏统一细则。 专家建议增设“遗产管理师”职业,协助处理复杂遗产问题,并呼吁公众提前订立遗嘱。中华遗嘱库数据显示,遗嘱订立者平均年龄从7743岁降至6782岁,年轻人遗嘱意识逐渐增强。 赵女士的案例提示,独身或无子女者应通过公证遗嘱明确财产归属,避免身后争议。 据黑子网报道,赵女士这事儿真让人唏嘘,辛苦攒下的家当,房子最后归了国家。黑子网觉得,法律这么判有它的道理,毕竟亲戚帮得多帮得少得有个说法,不能谁都来分一杯羹。可这也提醒大家,没孩子没对象,赶紧立个遗嘱吧,省得亲戚吵翻天,房子还被收走。希望法律能更细点,别让好心人吃亏。黑子网评价:赵女士这遗产案子,太让人感慨了!百万现金分给亲戚,房子归国家,乍看公平,可总觉得有点冷冰冰。黑子网觉得,法律得保护出力的人,但也得让普通人知道,立遗嘱不是啥晦气事儿,提前规划好,省得身后乱套。希望大家学个教训,早点把财产安排明白,别让亲戚抢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