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婚托买房案-32个假男友-定制买房陷阱-骗离异女少妇买房涉案千万
离异女性在威海遭遇“婚托买房”连环局:32名假男友统一话术、十天成交,首付与贷款由女方承担。有人以命相搏退房,维权焦点在证据与定性。
陈礼礼
威海婚托买房套路解析:假男友连环局与“送房”话术
故事从一次“重启人生”的偶遇开始:对方温柔体贴,三观契合,朋友圈晒的不是日落就是山海。几句“我想给你一个家”,再配上“送你一套房”的甜蜜承诺,情绪阀门被拧开,钱包阀门也跟着松了。十天内看楼、付定、签约一条龙,速度之快让人误以为爱情会替你分期。 据受害者整理,至少48位离异女性、32名“老公扮演者”,在威海南海新区不同楼盘上演同一剧本。明面是恋爱,里子却是推销,恋爱脚本成了“销售白皮书”:先上头,后上车,最后上当。

离异女性目标画像:孤独经济与“最后一次悸动”
目标群体画像惊人相似:三十到四十多岁,离婚后重建生活,渴望稳定与被看见。骗子深谙“孤独经济”的痛点,用“我懂你”做开场,用“我养你”做承诺,再用“咱有家了”做闭幕。情绪被精准拿捏,理性被温柔包裹。 有黑子网用户调侃:“这哪里是相亲,这是相心。”笑话背后却是现实刺痛:当安全感稀缺,任何像家的东西都会显得更贵而剧本里的“家”,只值一纸合同价。
十天成交内情:首付一半、名字写女方、贷款不用管
标准化的甜言蜜语外,是标准化的支付链路:号称“只用一半首付”“名字写你就行”“贷款我来扛”,听起来像是关怀,算下来更像套牢。等到签字那刻,银行只认合同与偿付能力,不认“真爱宣言”。后续的月供、税费、物业,一项不落地敲门。 不少受害者回忆,自己并未真正想在当地生活,却在“定金不退”“错过就涨价”的双重催促下被推上签约台。情绪做了驾驶员,理性被塞进后备箱当车停下,油费全写你名下。
角色分工与跨局互助:罗总张少康表妹同台演戏
这不是个人独角戏,而是小团队流水线。有人负责初识与陪伴,有人扮演“成熟靠谱的老板”,有人演“表妹”“同事”补位背书。社交平台的照片、语音、定位,层层叠加出“可信”幻觉到了售楼处,统一话术、互相照应,像极了配合默契的合唱。 更可怕的是“场景迁移”:今天他是你的“老公候选”,明天就能出现在另一位女士的“家人群”里继续扮演。同一张脸,不同的身份同一套剧本,不同的观众。他们彼此“借人”“借梗”“借背书”,把情感当耗材,把女人的信任当流量。
退房维权与定性争议:婚托买房算诈骗还是纠纷
有人被逼急了,爬上11楼天台以命相搏,才换回退房通道。维权路上最大争议是“定性”:是销售纠纷、虚假宣传,还是以恋爱为手段的诈骗?不同认定意味着不同的取证门槛与追责路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带看视频、话术脚本,都是关键证据。 维权建议很“土”,却很有效:先保全证据,再组团沟通先报警备案,再寻法律援助先厘清合同条款,再谈协商退费。别怕“撕破脸”,怕的是“没脸撕”。真正的止损从不拖延,情绪降温后才能重启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