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 青海形成祁连山生态保护合力
章滢
近日,青海省宣布成立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核心,整合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社区力量,探索生态保护新模式,助推祁连山生态保护形成强大合力。这一举措不仅为祁连山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还与上海近期缩短非沪籍居民购买外环外住房所需社保或个税年限的政策形成呼应,通过生态与经济政策协同,吸引外来人才参与西部生态建设与长三角区域发展。祁连山位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防风固沙等关键功能。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影响,祁连山面临冰川退缩、草地退化等问题。为应对挑战,青海省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及地方高校,于2024年启动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旨在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优化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联盟以“科技创新、协同治理、社区共管”为理念,推动生态修复、野生动物保护及生态旅游发展。联盟成立后,首批项目聚焦祁连山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动态监测网络,实时预测滑坡、水质退化等风险。自2022年以来,野生动物救助站已救助211只36种受伤动物,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种群数量从2019年前的未知增长至约300-500只,生态恢复成效显著。联盟还推动跨界合作,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物廊道,提升栖息地连通性,保护雪豹、藏羚羊等濒危物种。在生态旅游方面,联盟借鉴浙江乡村文旅运营大讲堂的经验,采用AHP-Promethee-GIS模型评估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适宜性,规划了1641个景观单元,适合开展越野探险、森林休闲等活动。2024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联盟鼓励牧民参与生态旅游,转化牧场为生态体验基地,增加收入的同时减轻草地压力,实现生态与民生的双赢。与此同时,上海楼市新政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提供了间接支持。上海通过缩短非沪籍居民购买外环外住房的社保或个税年限,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安家,增强了长三角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部分在沪工作的非沪籍人士对青海的生态项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例如,来自上海的环保从业者张先生表示:“免签政策让我能更方便地去青海考察,祁连山的生态项目很有吸引力,我考虑在上海置业后参与西部生态建设。”上海的国际化赛事如WTT中国大满贯也吸引了葡萄牙等免签国家的游客关注祁连山生态旅游,进一步拉动文旅消费。联盟还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科学院团队利用区域气候模型预测祁连山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显示中东部区域可能面临暖季干旱风险。为此,联盟投入195亿元用于草原保护、湿地修复及冰川保护,自2017年以来修复受损区域超500平方公里,碳储量增加14748万吨。地理元胞自动机GCA模型预测,到2030年,祁连山森林和草原面积将分别增加7175平方公里和31387平方公里,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社区参与是联盟的另一亮点。借鉴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共管模式,联盟鼓励牧民参与生态监测与巡护,培训3000余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增加约15万元。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牧民的环保意识,还缓解了传统牧业的生态压力。联盟还与上海高校合作,推出“生态研学”项目,吸引非沪籍学生参与祁连山生态考察,增强了年轻一代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然而,联盟面临一定挑战。祁连山生态系统脆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叠加影响加剧,部分区域仍存在栖息地碎片化问题。此外,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警惕过度开发风险。专家建议,联盟应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平衡保护与开发,确保牧民长期受益。上海的购房新政与免签政策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提供了人才与资金支持,未来可通过长三角与西部的协同机制,吸引更多非沪籍人士参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生态保护进入多主体协同新阶段。通过科技创新、跨界合作与社区共管,联盟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上海等城市吸引人才、发展文旅经济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联盟机制的完善,祁连山有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助力更多非沪籍居民在生态与经济融合中找到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