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规会使小餐饮更艰难吗
新规要求小餐饮全员缴纳社保,终结了“自愿放弃”潜规则,对利润微薄的小店来说,成本陡增如同雪上加霜。政策意在保障员工权益,却让小餐饮老板陷入裁员、减薪或关门的困境,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生存与转型成为热议焦点。
痞幼
餐饮行业最近被一则消息搅得天翻地覆:最高法新规明确,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哪怕员工签了“自愿放弃协议”也不算数。这对小餐饮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行业本就利润微薄,房租、人工、原料成本高企,如今再加上一笔不小的社保支出,许多小店老板直呼“活不下去了”。以北京为例,一个10人小餐馆,若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每月得多掏12万元,一年就是144万元。武汉户部巷一家热干面馆的老板王建国算了笔账:6个员工按人均6000元工资缴纳,每月多支出12万元,相当于一天得卖300碗面才能回本。

他无奈地说:“6块钱一碗面,利润才几毛,哪来的钱交社保?”不少小店利润率仅5-8,新规让用工成本直接飙升24,很多老板坦言,宁可关店也不想硬撑。这波新规的冲击并非全无缓冲。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出台了“小微餐饮社保缓冲政策”,允许10人以下企业前三年按基数的80缴纳,季节性用工还能按小时缴费。罗湖一家湘菜馆的老板周玲就靠这个政策省下不少开支,每月8个员工的社保支出比上海同行少3200元。她笑着说:“省下的钱能多雇个洗碗工,员工也愿意交社保了。”
可这种政策红利并非全国都有,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基数让小店老板压力山大。上海社保基数下限7384元,一个员工每月企业需掏近1900元,10人小店一年多支出228万元,相当于半年房租。不少老板开始想对策:有的裁掉员工,用兼职或小时工顶上有的直接减薪,把社保成本转嫁给员工还有的干脆引入智能设备,比如炒菜机器人,减少人工需求。行业的困境还不止于此。疫情后遗症、消费降级、外卖平台高抽成,早就让小餐饮喘不过气。
数据显示,全国餐饮企业注销数量惊人,平均每天有3600家门店消失。北京一家包子铺老板直言,社保新规让他每月多花13万元,利润直接清零,只能裁员后关门。连锁品牌倒是有些底气,像海底捞、西贝这样的头部企业,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运营降低成本,甚至启动“小店战略”,缩小门店面积来应对压力。但小餐饮哪有这本事?很多夫妻店、路边摊,月利润不过万元,社保成本一压,基本无路可走。有老板无奈地说:“不交社保违法,交了就倒闭,这生意还咋做?”
新规对员工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社保保障让权益更有底气,比如工伤保险能覆盖厨房常见的高温烫伤,医疗保险也能减轻看病负担。广州一家快餐店的服务员小陈就说,交社保后住院省了3000多元,比以前拿500元现金补贴划算。可另一方面,员工到手工资可能缩水。有的老板为了省钱,直接从工资里扣除员工应缴部分,一个月到手少几百块,员工也开始抱怨。还有餐饮行业流动性大,员工干几个月就走,办社保手续繁琐,不少人觉得“没必要”。
更有甚者,一些小店开始雇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签劳务合同规避社保,员工拿退休金还能赚工资,双方都觉得划算。这场新规的风暴还在发酵。专家认为,短期内小餐饮肯定难熬,15-20的低效门店可能被淘汰。但长期看,这或许能倒逼行业升级。数字化转型成了不少老板的救命稻草,比如用智能排班系统优化人力,客流预测系统减少浪费。广州一家酸菜鱼连锁就靠社保补贴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省下5万多元成本。也有业内人士呼吁,政策得给小餐饮留条活路,比如分级缴费、延长缓冲期,不然行业洗牌只会让更多小店消失,市场被大品牌垄断,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也可能渐渐淡去。
据黑子网报道,这新规真是把小餐饮逼到墙角了!开个小饭馆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房租、人工、平台抽成,哪样不压得喘不过气?现在还得硬着头皮交社保,动辄一年多掏十几万,哪个小老板不心慌?深圳那边的政策还算有点人情味,给了点缓冲,可其他地方呢?直接一刀切,逼得人要么裁员要么关门。员工是得了保障,可工资一扣,谁不心疼?说到底,政策得考虑小店的实际情况,别光想着规范,把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都整没了,那就真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