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15岁捐的希望小学有290个娃了
一个15岁男孩的善心种子,如今在偏远山村生根发芽,十年过去,那所由他一人捐建的希望小学已迎来290名孩子,点亮了整个村子的未来梦想。
一支猪pigg
那年夏天,小明才15岁,刚上初三,家在城里条件还凑合。他爸妈做小生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小明这小子从小就爱看书,尤其是那些关于山区孩子上学难的报道。有一天,他在网上刷到一篇关于贵州某个村子连个像样学校都没有的帖子,那些娃娃们挤在破庙里上课,冬天风呼呼往里灌,小明看完眼圈红了,忍不住跟爸妈说:“爸,妈,我得帮帮他们。”爸妈一愣,这孩子平时省吃俭用攒零花钱买游戏卡,现在居然想捐款建学校?小明咬牙说:“我攒了三千块,全捐了!

不够我去打工凑。”爸妈心疼坏了,但见儿子眼神那么坚定,也没拦着,就陪他联系了当地教育基金会。基金会那边一看,这么小的孩子捐款建希望小学,稀罕事啊!他们核实了小明的钱是自己省下来的,感动得直夸。很快,工程启动了,在贵州黔东南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叫石门寨,四面环山,路不好走,孩子们上学得翻山越岭好几里地。那所学校取名“明亮希望小学”,因为小明姓李,全名叫李明亮。建校那天,村里人敲锣打鼓,娃娃们穿着新校服,围着小明转悠。
小明自己也跑来现场,帮着搬砖头,脸上晒得黑黝黝的。学校不大,两层楼,六个教室,外加个操场和图书室。开学第一天,就来了30多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村的希望都搁这儿了。转眼十年过去,小明现在25岁,在北京一家公司做程序员,娶了媳妇,日子稳当。可他每年都回趟学校,看看那些娃娃。没想到,这次回去,校长拉着他去操场转悠:“明亮啊,你看,现在学校有290个娃了!”小明傻眼了,当年才30来个,怎么翻了好几倍?
校长笑着解释,这些年村里人口稳住了,外出打工的爹妈们放心把孩子送回来上学。周边几个寨子也没学校了,都过来插班。学校还扩建了,添了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娃娃们现在不光学语文数学,还上英语课,学画画。校长说:“多亏你那笔钱打底,现在有好多爱心企业跟进,捐书捐设备,学校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点。”小明听着,鼻子发酸。他想起小时候自己捐那三千块,爸妈还得帮他补上点手续费啥的,那可是他一年零花钱全没了。可现在,这些290个娃娃,一个个精神头十足。
操场上,有个六年级的女孩叫小花,正领着低年级弟妹们排队做早操。她爸在外打工,一年回不来几次,小花说:“叔叔,我爸说学校好,他才放心让我住校。”小明蹲下来问她梦想,小花眼睛亮晶晶:“我想当医生,治好村里人的病!”旁边一个男孩小刚,爱踢足球,他说学校操场大,能组队打比赛,还梦想去城里上大学,当工程师修路,让村里车多起来,不用再走泥巴路。学校老师也聊起变化。班主任王老师,40多岁,扎根这儿十几年了。她说:“刚建校时,娃娃们营养不良,冬天手脚冻裂。
现在呢?学校有营养餐,牛奶鸡蛋管够,多亏基金会和企业赞助。那些娃娃不光身体壮了,成绩也上去了,好几个考上县重点中学。”王老师还爆料,小明捐款的事儿在村里传为佳话,现在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讲“明亮哥哥”的故事。孩子们都当他英雄,去年暑假,还有几个高年级娃自发组织义卖旧书,凑钱给低年级买文具,就学小明那样。小明这次回去,没空闲着。他带了些城里买的篮球和跳绳,给孩子们分发。晚上,村支书请他吃饭,桌上全是自家土菜,鸡汤炖得香喷喷。
支书感慨:“多亏你这希望小学,村里风气变了。以前娃娃辍学打工的多,现在家长们争着送孩子上学。去年,我们寨子还评上教育示范村,政府拨款修了通村公路。”小明听着,心里热乎乎的。他想起自己15岁那会儿,捐款后还担心钱不够用,爸妈安慰他说:“儿子,善有善报。”现在看来,真应验了。那些290个娃娃,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回报,他们的笑脸,比什么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