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通报“CT报告单现不文明用语”
围绕“CT报告单现不文明用语”事件,梳理时间线与人因工程、敏感词拦截、模板治理等深层问题,并提出医院信息化与公关改进清单。
李泽林
CT报告单不文明用语时间线与舆情发酵节奏
从9月21日被拍照留存到22日视频扩散,再到23日医院发情况说明、卫健局跟进调查,基本是“曝光回应跟进”三件套的标准流程。节奏上,院方24小时内给了口径,速度不慢,但初期只解释“打字有误”,对系统层面的改进点着墨有限,导致讨论没有被一次性“压实”。 舆情的走向也有规律:先是情绪宣泄,再是细节考据,最后转向“流程怎么改”。这一点上,能否在首次通报里就把“怎么改”说清楚,决定了后续是否会二次发酵。此案里,后续媒体补充了系统校验、模板审核等话题,才算把焦点从“骂人词”挪到“流程病”。

影像科主任医师打字有误与人因工程盲点
“打字有误”并非不可思议。影像科审核压力大、病例多、模板多,年长医生的读写负担更重,稍不留神就把口头感叹或快捷短语混进模板。但这恰恰说明医院的信息化与人因工程没对上号:界面字体是否够大?快捷短语是否可视化?模板字段是否区分“可编辑不可编辑”?这些都影响“误触”概率。 更要命的是审核模式:如果审核与录入是同一人、同一界面、同一时段,就等于让自己给自己把关。即便专业极强,也难防低级错误。把“打字有误”当个案,是止痛片把“人因工程”当主线,才是手术刀。
电子病历敏感词拦截与模板审核的“缺口”
医疗文本不是普通文档,存在大量标准表述与少量自由文本。自由文本区应该挂上多级拦截:一层敏感词词典粗暴但有效,一层上下文规则避免把“窦道”等医学词误杀,再加一层“报告打印出库”的强校验,比如打印前弹出“异常词提醒”。模板端则要锁定结构化字段,限制随意覆盖。 同时,日志要可追溯:谁在何时改了哪个字段,为什么改,是否二次确认。这样既能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背锅”,也能在出问题时快速定位环节。很多医院有模板,但缺少“模板治理”:版本号无序、个人模板横飞、共享模板没人维护,久而久之,风险像灰尘一样越积越厚。
医院公关通报的合规与温度测试
此次通报覆盖了“致歉说明处理获谅解”的基本要素,但可以更具体:例如增加“已完成的技术改造清单”“待上线的功能排期”“责任链条说明”,让患者与公众看到“过程管控”。对医务人员而言,也需要“纠错不等于羞辱”的氛围,避免“一次错误职业污点”,否则大家只会写得越来越保守,影响效率与表达清晰度。 通报“获谅解”值得肯定,但这不等于“案结事了”。更好的路径是把此事纳入季度质量与安全例会复盘:通报根因、评估复现概率、验证改进有效性,并对接绩效激励,让“写得对、审得严、出得稳”成为真金白银的考核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