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额吉”尼玛在中蒙边境祝福祖国
徐艺真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距离中蒙边境线仅11公里的戈壁深处,78岁的蒙古族牧民尼玛被誉为“大漠额吉”,以53年的守边生涯诠释了对祖国的清澈热爱。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尼玛身着节日盛装,站在她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边境线上,满怀深情地说:“在祖国生日这样美好的时刻,我衷心祈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她的祝福不仅是对新中国75周年华诞的礼赞,更是对中华大地气象万千的深情告白。 尼玛的守边故事始于1971年,当时25岁的她响应组织号召,背着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翻越沙岭,穿越戈壁,来到中蒙边境最北端的“8号点”。这里黄沙漫天,生活条件艰苦,饮水需到17公里外的水井拉运,烧煤要到300公里外的旗里采购,信息闭塞,收音机是唯一的对外联络工具。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尼玛从未退缩。她常年背着枪巡逻,口袋里揣着最后一颗子弹,决心“若遇敌人,绝不被活捉”,展现了誓死保卫祖国领土的坚定信念。53年来,她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5圈,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守护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群众誉为“活界碑”。 尼玛的坚守充满了艰辛与牺牲。戈壁滩天气变幻莫测,她和儿子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巡边时,突遇沙尘暴,飞沙走石将母子俩分割在黑暗中,孩子的哭声在狂风中微弱无力。三个多小时后,风停了,尼玛才找到趴在沙地上瑟瑟发抖的儿子。严冬的“三九”天,寒风如刀,尼玛的眼睫毛、眉毛结满冰霜,皮肤因风吹日晒干裂黝黑。尽管如此,她从未动摇,“党和国家让我守边,我就要一直守下去。”1975年,同来的两户戍边家庭因生活艰苦选择离开,尼玛却写下入党申请书,坚定留守,成为“8号点”的“连长”,儿子哈达布和是她的“小兵”,母子相依,守护边疆。 尼玛不仅守护边境,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深情。在边境线上,除边防连队外没有其他人家,尼玛的家成为战士们的“休息放下休息站”。她常邀请新兵到家中,煮手抓肉、缝补衣服、制作奶食,用珍贵的胡麻油为军驼开“小灶”,让军驼膘肥体壮。边防战士亲切地称她为“尼玛额吉”蒙古语“母亲”之意,她与战士们的鱼水情深成为边境线上的佳话。 AI技术为尼玛事迹的传播增添了新维度。2024年国庆期间,阿拉善右旗融媒体中心利用AI技术生成高清视频,记录尼玛祖孙三代巡边的感人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感动无数网友。AI修复的历史影像,将尼玛年轻时巡边的场景生动再现,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大漠额吉”的清澈爱国情怀。此外,AI虚拟展览平台让全国观众通过线上方式参观“爱国戍边教育基地”,感受尼玛的守边精神。这些技术不仅让“中华大地气象万千”的边疆故事广为流传,也让民族团结的精神深入人心。尼玛的守边精神代代相传。儿子哈达布和自2018年起获准巡边,孙子宝泉2023年放弃城市工作,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辅警,接过守边“接力棒”。尼玛的家被设为“居边戍边堡垒户”“驼乡红十字应急救护站”和“爱国戍边教育基地”,激励更多群众加入守边行动。2024年9月27日,尼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她动情地说:“我知足了,作为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守护祖国边疆。” 尼玛的故事是“江山如画”新中国的一个缩影。她的坚守与祝福,连接了1949年的初心与2024年的繁荣。从荒凉戈壁到智慧边疆,AI技术助力边境管理的现代化,如无人机巡逻、智能监控系统,提升了边防效率。尼玛的家与边防连队通过AI通信技术保持联系,战士们可实时报告边境动态。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华大地气象万千的科技进步与民族团结。未来,尼玛的守边精神将在AI技术的助力下继续传播。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重现尼玛巡边的场景,让更多人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她的故事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祖国北疆。2024年的中国,以清澈的爱回应1949年的梦想,尼玛的祝福在中蒙边境回响,彰显了中华大地气象万千的繁荣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