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终究是撞上了
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在IP经济赛道上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从盲盒到衍生品,从国内到海外,双方在品类、门店设计和市场策略上“撞车”不断,引发“抄袭”争议与商战热议。这场较量不仅是商业模式的碰撞,更是两种IP运营逻辑的交锋,折射出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七老板
走进名创优品的门店,货架不再按传统品类划分,而是以三丽鸥、迪士尼等IP分区,盲盒、公仔、香薰等潮流商品琳琅满目,俨然从“十元店”转型为“全球IP联名集合店”。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门店也在悄然改变,盲盒占比逐渐下降,水杯、衣架、床单、猫窝等生活杂货逐渐占据货架,品牌正从单一潮玩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两者的用户画像高度重合,集中在18-35岁的年轻女性群体,白领和学生为主,消费场景多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这种人群的重叠,让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在争夺消费者心智时,竞争变得不可避免。泡泡玛特的优势在于自有IP的强大号召力,像Molly、Labubu、Crybaby等IP,凭借独特的设计和情感共鸣,牢牢抓住Z世代的核心粉丝。2024年,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暴涨,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显著,显示出其IP矩阵的强大生命力。相比之下,名创优品则依赖与漫威、迪士尼等全球知名IP的联名合作,通过高性价比的联名产品吸引消费者。
名创优品的IP授权费用逐年攀升,但其产品更注重实用性,覆盖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多个品类,形成了广泛的SKU矩阵。然而,这种联名模式也带来挑战,IP授权的高成本和短期热度,使得名创优品难以像泡泡玛特那样,通过自有IP积累长期品牌势能。在全球化布局上,两者同样针锋相对。泡泡玛特从东南亚起步,逐步进入欧美市场,其泰国旗舰店开业时吸引千人排队,东南亚市场收入暴涨,成为其海外增长的火车头。名创优品则更早布局海外,门店遍布亚洲、北美、欧洲等地,凭借IP联名产品迅速建立品牌认知。
名创优品的海外收入占比已接近40,而泡泡玛特也在加速追赶,计划让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50。然而,泡泡玛特的出海策略更注重自有IP的文化输出,强调品牌高端化,而名创优品则通过大规模开店和性价比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两者的扩张路径虽不同,但目标市场的高度重合,让竞争进一步加剧。值得一提的是,名创优品旗下的潮玩品牌TOP TOY,正试图通过差异化策略挑战泡泡玛特。TOP TOY定位为潮玩集合店,主打外部IP联名,试图以更低的客单价吸引下沉市场消费者。
然而,其原创IP的孵化效果有限,难以撼动泡泡玛特在潮玩领域的龙头地位。此外,市场还传出TOP TOY计划分拆上市的消息,显示出名创优品在潮玩赛道的野心。但泡泡玛特的先发优势和IP运营能力,让其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上依然领先。两家企业的竞争还体现在细节上的争议。例如,泡泡玛特泰国旗舰店的店面设计被指与名创优品的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高度相似,引发“抄袭”争议。社交媒体上,网友对两家门店的高饱和度色彩和游乐园式设计风格议论纷纷,甚至有传言称有人以低价招募博主放大这一争议。
虽然双方对此回应低调,但类似事件无疑加剧了市场对两者的比较和关注。泡泡玛特的粉丝更看重IP的收藏价值和情感联结,而名创优品则凭借价格优势和丰富品类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两者的竞争并非你死我活,而是推动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更深刻认同。未来,随着IP经济的深入发展,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将在品类扩展、IP运营和全球化布局上展开更激烈的博弈,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或许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捕捉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和文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