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前三季度金融数据:货币增速趋稳回升,金融活水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童锦程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金融市场展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货币总量增速趋于稳定并有所回升,金融“活水”精准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较前值79有所提升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283万亿元,同比多增474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金融体系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沛的同时,更加注重精准滴灌,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货币总量增速的趋稳回升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稳健与灵活。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组合,适时调整市场流动性,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需求相匹配。6月份,M2增速达到83,超出市场预期02个百分点,显示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业内专家分析,这一增速表明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取得了较好平衡,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央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3,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基点,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进一步凸显了金融“活水”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前6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2283万亿元,其中6月单月新增42万亿元,同比多增4746亿元。人民币贷款方面,上半年新增1274万亿元,6月单月新增236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这些数据反映了金融资源正加速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科技产业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透露,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达10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科技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显示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呈现精准化、结构化特点。科技金融方面,银行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领域,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例如,某国有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科创贷”,提供低息贷款和灵活还款方式,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绿色金融同样表现亮眼,绿色贷款余额快速增长,重点支持风电、光伏和储能项目。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20,远高于整体贷款增速。此外,普惠金融持续发力,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稳步提升,贷款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也得到显著加强。针对“三农”领域,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如“农户贷”“农业产业链贷”,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房地产领域则呈现分化趋势,优质房企获得更多信贷支持,而风险较高的项目则受到严格管控。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同比下降60个基点,显示出对刚需购房的精准支持。 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政策持续推进,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策支持为金融“活水”的精准流动提供了保障。2025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一揽子金融政策旨在稳市场、稳预期,通过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的协同配合,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广东、湖北等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担保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例如,广东省在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加大金融对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投入,确保经济回升向好。 然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仍面临一定挑战。部分中小企业因信用评级较低,融资难度依然存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对信贷需求的抑制作用尚未完全消退。专家建议,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支持,同时通过数字化金融工具提升服务效率。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需警惕外部风险对金融体系的传导效应。社会各界对金融数据的积极表现反响热烈。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点赞,认为金融“活水”的精准流动为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一些小微企业主表示,较低的贷款利率和灵活的还款政策让他们更有底气扩大生产。行业协会也呼吁,金融机构应继续创新产品,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展望未来,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优化和金融支持的精准发力,中国经济有望在2025年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活水”将继续流向科技、绿色和普惠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从传统制造到“智造”升级,金融体系的转型正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共同书写中国经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