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通报今年第二批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案例
徐艺真
8月11日,青海省医疗保障局联合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在西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5年第二批违规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典型案例。这批案例涉及医疗机构、药店及个人通过虚构诊疗、伪造票据、串换药品等方式欺诈骗取医保基金,严重侵害群众“救命钱”。发布会通过剖析案例,揭示欺诈骗保手段,呼吁全社会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通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青海省医保部门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1200余家,查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案件87起,追回基金损失约3200万元,行政处罚金额超1500万元。其中,第二批通报的6起典型案例涉及金额近500万元,涵盖西宁、海东、海西等地,违规行为包括虚构医疗服务、超量开药、串换诊疗项目等。案例之一,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某医院通过虚构住院记录、伪造检查报告,骗取医保基金786万元。经查,该医院在2024年为非住院患者开具虚假住院证明,涉及30余名参保人员,造成基金重大损失。医保部门依法追回全部违规资金,暂停该医院医保服务协议6个月,并对相关责任人罚款50万元。医院负责人表示,已整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合规培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另一案例涉及海东市某药店,药店工作人员勾结参保人员,通过串换药品、刷医保卡购买非医保范围的保健品,非法套取基金423万元。调查发现,该药店长期以“免费体检”为噱头,诱导参保人员刷卡购买高价保健品,实际报销金额远超合理范围。医保部门联合公安机关介入,药店被取消定点资格,涉案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涉案金额全部追回。海西州某诊所的案例则暴露出超量开药的乱象。该诊所为慢性病患者开具超出实际需求的药品,部分药品被倒卖至外地,涉及医保基金损失约65万元。医保部门对其处以3倍罚款,暂停医保结算3个月,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一位当地居民感叹:“这些违规行为让医保基金流失,真正需要的人反而可能拿不到救命钱,太可恶了!”青海省医保局局长张伟在发布会上指出,欺诈骗保行为不仅扰乱医保基金管理秩序,还直接损害参保群众的权益。2025年以来,青海持续加大打击力度,结合国家医保局的追溯码试点项目,运用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报销行为。例如,通过追溯码技术,成功发现某医院重复报销问题,追回资金120万元。张伟强调,青海将进一步完善智能监管系统,力争2025年底实现80定点机构的实时结算监管,压缩违规空间。社会反响热烈,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点赞。一位西宁市民留言:“通报这些案例让我们知道医保基金有多重要,打击欺诈真是大快人心!”还有网友建议,加大普法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医保政策,避免因无知而参与违规行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表示,医院已开展多次医保政策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合规操作,杜绝“低级错误”。从全国视角看,青海的行动与国家层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的政策高度一致。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全国医保系统追回基金275亿元,查处欺诈机构2008家,逮捕嫌疑人1万余人。青海作为西部省份,医保基金规模较小,但监管力度不减。专家分析,青海案例中暴露的虚构诊疗、串换药品等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需通过跨部门协作和科技赋能加以解决。青海省医保局表示,未来将深化“六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同时,计划在全省推广“医保反诈进社区”活动,通过案例宣讲、政策解读,提升群众防诈意识。针对农村地区参保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医保部门还将联合基层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确保政策宣传全覆盖。此次通报的第二批案例,不仅是对违规行为的严厉警示,也为医保基金监管提供了宝贵经验。青海通过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传递了守护“救命钱”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和全社会防诈意识的提升,青海的医保基金安全防线将更加牢固,为群众健康保障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