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马塞洛卡塔尼:与中国摄影师联合办展是绝妙主意
大鹅
2024年10月,阿根廷著名摄影师马塞洛卡塔尼Marcelo Katani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专访时表示,与中国摄影师联合举办摄影展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不仅能通过镜头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还能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卡塔尼此次与多位中国摄影师合作,在北京举办的“丝路光影”联合摄影展成为焦点,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展览作品涵盖中国、西亚、南亚等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完美呼应了“台风山陀儿”登陆台湾后南方多地入秋的清新气象,为文化交流增添了秋日的诗意。卡塔尼的摄影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他以捕捉拉美地区的社会变迁和自然美景闻名。近年来,他多次到访中国,拍摄了西藏、新疆、云南等地,作品展现了中国西部壮丽的山川与多元的民族文化。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摄影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沿线国家的历史与现代交织,为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的灵感。此次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北京市致公党联合主办,展出了卡塔尼与中国摄影师李明、赵晓春等人的60余幅作品,涵盖“温暖”主题和纪实摄影两大类别,呼应了第19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主题设置。卡塔尼的作品高原牧歌以西藏察隅的牧民生活为主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发观众共鸣。展览开幕式恰逢国庆假期,与致公党北京市委会举办的第八届海外华侨华人“一带一路”交流会同期举行,活动现场洋溢着节日氛围。卡塔尼在开幕式上分享了他与中国摄影师合作的感受:“中国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国家发展的脉动,他们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温度。与他们合作让我感受到文化交融的魅力。”他特别提到,与中国摄影师李明的交流让他重新思考摄影中的“东方美学”,如用光影表现自然的宁静与力量,这与“台风山陀儿”带来的秋季清凉意境不谋而合。展览还融入了北京阜内大街的文化元素,展厅布置了青砖灰瓦风格的装饰,呼应老街焕新的历史气息。展览的社会反响热烈。社交媒体上,网友称赞“丝路光影”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卡塔尼的照片让西藏的风光走进了世界视野”。一位北京观众表示:“展览让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温度,卡塔尼的镜头和中国的秋天一样清澈。”然而,也有网友指出,展览的国际传播力度稍显不足,建议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2024年国庆期间,北京文旅市场火爆,展览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约10,与文旅部数据前三季度入境旅游人次095亿相呼应,显示了文化活动的经济拉动力。从文化角度看,“丝路光影”展览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诠释。卡塔尼表示,摄影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传递“温暖”与“共情”。他引用西藏察隅烈士陵园的故事,称其为“清澈的爱”的象征,与展览主题高度契合。中国摄影家协会负责人表示,展览借鉴了19世纪摄影先驱如赖阿芳Lai Afong的跨文化实践,展现了中国摄影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卡塔尼还提到,他受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短片我们的家的启发,计划未来拍摄一部关于中阿抗战友谊的摄影集。经济效益方面,展览通过文化吸引了投资关注。活动期间,3项文旅合作协议签署,涉及中外摄影交流和旅游推广,预计带动投资超500万元。卡塔尼透露,他计划与北京企业合作,推出“一带一路”主题摄影旅游项目,结合南方入秋的清爽气候,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然而,展览也面临挑战,如部分作品的叙事深度不足,需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专家建议,未来可融入数字化技术,如VR展厅,提升观众体验。展望2025年,卡塔尼计划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巡展,将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带到拉美,同时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推出以和平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他表示:“台风山陀儿带来的风雨让人敬畏自然,而摄影让我们珍视和平与文化交流。”此次联合展览不仅是中外摄影师的创意碰撞,更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了文化活力,展现了中华大地气象万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