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出家-传说三百年-五台山迷雾中的皇权-宗教与文化想象
清世祖顺治帝出家之谜流传三百年,民间盛传因董鄂妃之死,他看破红尘,遁入五台山为僧。史料与野史交织,皇权与宗教碰撞,文化想象将五台山塑造成神秘圣地,真相至今扑朔迷离,引发热议。
王刚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后首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18年,1661年24岁驾崩,葬于清东陵孝陵。然而,其死因与去向引发清宫四大奇案之一顺治出家之谜。民间传说,顺治因宠妃董鄂氏病逝,悲痛欲绝,放弃皇位,遁入山西五台山为僧,留下“万古钟情天子”的佳话。三百年来,这一传说在野史、小说与民间故事中愈演愈烈,五台山因此蒙上神秘色彩,吸引无数人探寻真相。顺治帝的佛教情结有迹可循。史料记载,其母孝庄皇太后为蒙古族人,自幼受藏传佛教熏陶,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佛教在后金已具影响。


顺治晚年亲近高僧,如憨璞聪、玉林琇、木陈忞、茆溪森,尤以茆溪森伴帝最久,在西苑万善寺说法一年半,获顺治赐匾“敕赐圆照禅寺”。顺治自称“痴道人”,请玉林琇赐法名“行痴”,并曾执弟子礼。据玉林年谱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董鄂妃病逝后,他命内监吴良辅赴悯忠寺剃度,自己也曾亲往观看,并试图剃发为僧,终被玉林琇劝阻,仅出家八天便还俗。此事见于憨璞语录续指月录等佛教典籍,表明顺治确有出家之意,但未果。“心病说”认为,顺治因董鄂妃之死与政治压力身心俱疲。


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1656年入宫,迅速晋封皇贵妃,宠冠六宫。1660年病逝,顺治悲痛异常,亲自撰孝献皇后行状,追封皇后,辍朝五日,命官穿孝27日,规格罕见。其后,他沉迷佛教,试图以出家逃避皇权重压。清史稿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他因天花去世,症状急促,符合天花特征。学者孟森在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以清世祖实录及王熙年谱为证,确认顺治死于天花,未出家。“出家说”则源于清初吴梅村清凉寺赞佛诗,诗中“千里草”“双成”等隐喻董鄂妃,“清凉山”暗指五台山,暗示顺治未死,遁入佛门。清末民初,清朝野史大观清宫十三朝等稗史演义进一步渲染,称顺治假死出家,康熙多次巡幸五台山是为寻父。学者邓小军提出,顺治出家五台山,后移居河南睢州白云寺,1710年圆寂,证据包括王熙年谱中“白云翔”“梵宫春掩”等诗句及白云寺“先王宔”匾额,然此说缺乏主流认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自汉代建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至清代达鼎盛。康熙五次、乾隆六次巡幸五台山,留下诗文碑刻,强化其皇家道场地位。顺治出家传说使五台山蒙上神秘面纱,吸引游客与历史爱好者。金庸鹿鼎记更将此传说推向大众,增添文化想象。真相究竟如何?主流史学倾向顺治死于天花,出家未遂,但其佛教热情与短暂剃度确凿无疑。出家说虽无确凿史料,却因皇权与宗教的碰撞,激发了文化想象。国家文物部门正计划深入研究清宫档案与五台山碑刻,期待揭开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