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监管总局监测显示:限制过度包装标准整体有效实施率为889
孙一宁
8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范围内限制过度包装标准的整体有效实施率达到889。此数据基于对食品、化妆品、农产品等多个行业的抽样调查,涵盖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鲜食用农产品GB43284-2023等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这一高实施率不仅彰显了企业在绿色包装上的积极响应,也为推动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监管总局的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涉及5000余家企业,重点检查包装层数、空隙率、包装成本等关键指标。结果显示,889的受检企业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较2023年实施初期提升约1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行业实施率最高,达923,化妆品行业为875,鲜食用农产品行业为856。例如,某知名食品企业在包装设计上优化为单一材质,减少30的包装材料使用量,不仅符合标准,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绿色包装不仅是政策要求,也是市场趋势,消费者更青睐环保产品。”具体案例中,浙江杭州某糕点企业通过改进月饼包装,减少礼盒层数和填充物,使空隙率从40降至15,包装成本占比控制在10以内,符合GB 23350-2021标准要求。该企业因此获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绿色包装示范单位”称号,销售额同比增长8。类似地,山东一家果蔬企业优化了鲜食用农产品的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包装,减少20的废弃物,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然而,监测也暴露出部分问题。111的企业仍存在包装层数超标、空隙率过高或成本占比不合理等情况,特别是在电商快递和礼品包装领域。北京某电商平台的部分商家被查出使用多层泡沫箱和填充物,导致空隙率高达50,远超标准规定的30。市场监管总局表示,针对此类问题,已责令整改并处以罚款,同时将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专家分析,889的实施率反映了政策执行的成效,但距离全面达标仍有差距。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明指出,过度包装问题根源在于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润和“高端”形象,忽视环保责任。他建议,应通过税收优惠、绿色认证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同时加大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提升绿色消费意识。从政策背景看,中国自2021年发布GB 23350-2021标准以来,持续推进限制过度包装工作。2023年,GB43284-2023进一步明确了鲜食用农产品的包装要求,填补了监管空白。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通过“回头看”检查、随机抽检和企业自查,构建了多层次监管体系。2024年,全国查处过度包装违法案件约2000起,罚没金额超3000万元,有效震慑了违规行为。社会反响热烈,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点赞。一位上海市民留言:“现在买东西包装简单多了,既环保又省钱,支持政策!”还有网友建议,应对电商平台快递包装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监测数据还显示,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认可度逐年提升,2025年绿色包装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2,反映了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活动期间,市场监管总局还联合地方政府举办了“绿色包装宣传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普及过度包装的危害和国家标准要求。广州某社区的宣传活动吸引了上千名居民参与,现场展示的环保包装案例让居民直观感受到绿色生活的魅力。一位参与者表示:“以前觉得精美包装是高档,现在才知道简单环保更实用。”尽管实施率已达889,但挑战依然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因技术或成本限制,难以快速升级包装设备农村地区对新标准的知晓率较低,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市场监管总局表示,未来将推动“互联网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锁定高风险企业,同时探索绿色包装补贴机制,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此外,计划2026年发布新版标准,进一步细化快递包装和电商平台的监管要求。此次监测结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限制过度包装上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全球绿色包装治理提供了参考。889的实施率,是政策、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限制过度包装将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