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累计植树1426亿棵-这个天文数字如何数清-卫星遥感大数据
中国科学家历时十年,通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算法,精准绘制全国树密度地图,统计出截至2020年约1426亿棵树。这一创新“天地一体”观测体系,融合空中扫描与地面验证,解决了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工数树的难题,不仅揭示森林分布格局,还为碳汇评估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彰显科技驱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
枫林晚
中国1426亿棵树统计科技方法揭秘
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如何准确统计树木总数?这一难题曾让林业工作者望而却步,但北京大学郭庆华教授团队通过“天地一体”的观测体系,实现了精准计数。核心技术是激光雷达LiDAR,搭载于无人机和卫星上,从空中扫描森林冠层,捕捉树冠间隙和高度信息,每秒可处理上亿数据点。随后,AI算法模拟人类眼球“看片子”,自动识别并计数单棵树,避免了传统方法中人工巡测的低效与误差。解读这一方法,它标志着中国遥感技术从粗放覆盖向精细量化跃升,十年积累的卫星影像和地面样本数据,确保了1426亿棵的可靠性,这一数字相当于人均100棵树,折射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地面验证环节同样关键,团队在全国选取数百个样地,结合无人机LiDAR扫描与人工核查,形成闭环校准。专家分析,这种多源数据融合不仅提高了精度达90以上,还揭示了区域差异,如东北寒温带针叶林密度最高,西北荒漠区则稀疏。这种科技路径,不仅适用于中国,还可推广至全球森林监测,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激光雷达AI数树十年成果全国树密度地图
十年磨一剑,郭庆华团队从2010年起启动项目,历经数据采集、算法迭代与地图绘制,终于在2025年发布首张全国树密度地图。地图显示,平均树密度为689棵公顷,覆盖陆地面积的绝大部分森林类型。激光雷达的“穿透力”在于其能穿云雾直达树冠,生成三维点云模型,AI则通过深度学习“数”出树木个体,避免了卫星影像中树冠重叠的计数难题。解读成果,这一地图不仅是树木“户口簿”,还量化了森林碳储量,估算中国森林固碳潜力超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树密度地图生态保护意义与未来应用展望
1426亿棵树的“数清”,远超单纯统计,其生态意义在于为保护提供“绿色账本”。地图精准定位高密度区,便于优先修复退化林地,低密度区则指导造林规划,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可据此优化树种选择。解读而言,这一数据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东北林区密度下降或与虫害相关,华中丘陵区则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恢复的动态平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重点区域,避免盲目开发。


